乾隆三十三年,也就是西历1768年欧洲也发生了一些事,法国同热那亚签订了协定,收购科西嘉,以及拿破仑·波拿巴出生。 他的生日有两个,一个是1768年1月7日,另一个是1769年8月15日,这主要还是方便处理一些“问题”,因为拿破仑实在太年轻了。 还有一件事就是英国出版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准确得说事苏格兰爱丁堡的书商和印刷工人出版的。 满清也编撰了《四库全书》,也是乾隆年间的,当时主要的编撰者是纪昀,字晓岚,他也是在1768年被流放到西域的。 按照礼制,父死当守孝三年,纪晓岚才学不错,乾隆觉得他去外省当官不如留在自己身边,然后没多久就发生了两淮盐引案。 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乾隆元年盐商勾结官府侵占灶户的盐池,双方久讼不决而已,时间拖得越久老百姓所受的侵害就更深重。 纪晓岚有一门姻亲名叫卢见曾,是康熙六十年的进士,传说善于治水。不过当时处于“九龙夺嫡”期间,京城用不着他,于是他被外放到了四川洪雅,一个偏僻、穷、混乱、狱讼不息的地方当知县。 等好不容易雍正成了皇帝,卢见曾的父亲又去了,按照礼制要守孝三年。眼见着守孝期满,卢见曾的母亲去世,又要守孝三年,等到孝期快到了,卢见曾的嫡母又去世了,又要守孝三年。等卢见曾孝期都过满了没多久雍正驾崩了,乾隆不需要为雍正守孝三年,他在乾隆二年就任命卢见曾去处理两淮盐引的案子了。 江南富庶,才子佳人多,其中以“扬州八怪”最为有名。 卢见曾号雅雨山人,以前他当知府的时候就与“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字板桥交往甚密,后来他到了扬州,当了两淮盐运使,更是门庭若市。他改建了扬州的安定书院,效仿欧阳修、苏轼和王渔洋大力招揽名士。 读书是有钱人才能读的,卢见曾平日虽与这些“雅士”结交,但是在盐引的问题上还是做出了“灶属商亭,粮归灶纳”这个有利于盐民的判决,并核发了文契,维护了盐民的利益。于是盐民们为了感谢他,给他修了个祠堂作为纪念。 然而卢见曾这么做等于得罪了贪官污吏和不法盐商,他们派人散播流言蜚语,对其进行诽谤。乾隆不待查明真相,就在乾隆四年将其革职,第二年充军发配到塞外。 虽然被冤枉了,却还没有如窦娥般六月飘雪的地步,到了乾隆九年冤案昭雪,卢见曾又重新启用,到了乾隆十八年又被调去当两淮盐运使。 乾隆爱到江南去玩,卢见曾这一次到任距离乾隆第一次下江南已经过了两年,然而江南并没有他想像得那么好。扬州地势低洼,经常发生水患,卢见曾是去治水,并且沿着秦淮河造景的。 等到了乾隆二十年,爱新觉罗弘历第二次下江南的时候红桥二十四景及金焦楼观均已经建成,扬州更加妩媚多姿,而且卢见曾这次迎驾还带上了“扬州八怪”的朋友们。 即便乾隆做的诗是“一片一片又一片,飞入芦花都不见”,他还是喜欢和名流学士一起作诗的。 “扬州八怪”再怎么不阿谀权贵,皇帝也不敢得罪的。虽然从顺治年间满清就在搞文字狱,一个“清风不识字”就能砍掉一地的脑袋,乾隆时期的文字狱是华夏文明史的顶峰,捕风捉影、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如脱缰野马般不可收拾。就算自己不要命,为一大家子人着想,有些应酬还是必须要去的。 乾隆刚即位的时候还假惺惺得笼络人心,下令“请宽妖言禁诬告折”,批准刑部如查无实迹,一律照诬告反坐。 然而到了乾隆三年,有个盐商出了一本书,那是一本诗集,诗词也不是他自己写的,而是一个叫徐夔的扬州举人写的。 盐商的目的是讨好当时的两淮盐运使阿克占,当初阿克占在广东被十三行陷害的时候,只有徐夔帮他说了几句公道话。 徐夔一辈子写了几百首诗,却没有集结成册,阿克占也几次想帮他把遗愿完成,但就凭阿克占的那点俸禄实在无能为力,然后就有了盐商为了讨好阿克占,为徐夔出诗集的事。 徐夔很有民族情结,他写的诗处处体现着忧国忧民,甚至有点“反清复明”的思想,后来这本诗集被乾隆看到了,文字狱就此爆发了。 都已经到了江南,怎么能不到秦淮?秦淮河上的画舫早已等候多时,然而到这种烟柳之地乾隆到底不能明目张胆,他是微服私访去的。 文人**不会那么粗俗,有很多花样,其中包括弹琴听曲、吟诗作对,据说有天晚上,乾隆到一个画舫上和其他扬州文人雅士一起“风流”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女子,她非常擅长弹奏琵琶,就像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 她的艺名是“梦梦”,是个苦命人,以前是大户人家的
“彩色星空”最新网址:http://mofunsky.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