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帝国山东行省济南府,此地历来都是山东地区的水运枢纽以及工商业重镇,不过之前的发展很一般,现在发展的其实也不咋地。 发展的不咋地,这是罗志学抵达济南城后的第一印象。 当然,这种发展不咋地,是说和南方的一些经济发展良好的大城市相比,是大楚帝国内部进行的比较。 如果拿出来和前明时期,乃至以往的任何一个王朝时期进行对比,那么今时今日的济南城都能吊打。 并且是差了十几层差距的吊打。 工业化时代的济南,哪怕是在罗志学的眼里发展的不如意,但也远远不是农业时代的城市可以相提并论的。 不管是工商业产值,还是民众生活水准,那都是需要让农业时代的城市仰望的存在。 这是生产力导致的巨大差距! 御用马车行走在街道的时候,罗志学看着城市里的道路,桥梁还有街道周边的建筑,心中暗自估摸着,济南城的发展,至少落后南方大城市十年以上。 城市基础建设上,大概也就和金陵城十年前的时候差不多。 这种亲眼所看到的直观场景,远远要比在文件上看各种报告书以及冷冰冰的数字要显得更加直观,更让人清楚当地的发展困局。 并且罗志学更加清楚,济南城的发展落后,并不是个例,而是长江以北各省的普遍情况。 哪怕是帝国大力扶持的天津以及辽东这两片主要的北方工业区,在经济活力上也远不如南方的长三角工业带以及珠三角工业带。 之所以如此,还是明末时期北方数省遭到了严重的战乱破坏分不开关系。 以山东为例,山东地区因为地处北方,在宋金元等时期里都保守战乱影响,人口稀少,经济发展不咋地。 金朝时期更是因为战争以及金朝自身剥削的问题,倒是元初时期里当地的人口只剩下百来万,这种情况在元朝时期也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 为何? 元王朝的统治阶层可是蒙古人,他们当时的统治核心地区就是在北方地区,对北方地区的汉人自然是多有压榨,同时蒙古人因为是游牧民族的缘故,很喜欢圈地放牧养马,这圈的地,可都是农田! 而当时山东的益都马场,就是元王朝在华北地区里最为重要的一个大型牧场之一……当地大量的耕地都被蒙古人用来放牧养马了,可想而知当地的粮食产量肯定不咋地,人口也不咋地。 明朝收复此地的时候,此地人口稀少,大量土地也是无人之地,后来明王朝在当地鼓励开垦才让当地逐步恢复元气。 等到洪武二十六年的时候,山东的耕地面积已经有了七千多万亩,全国各省里名列第三。 等到明王朝朱棣定都幽州,京杭大运河成为交通要道后,运河沿岸的山东也顺势发展了起来,不过只局限于明王朝前中时期。 等到明王朝后期,尤其是东掳人崛起后,山东又悲催了……一边是各种义军,叛军施虐,一边是东掳时不时绕道蒙古入关劫掠。 以至于让山东和北直隶的其他地方一样,顿时成为了民不聊生的地方。 当然,最后几年里也有楚王朝和明王朝争霸的战争缘故。 当年双方大军围绕着京杭大运河一路打仗,从江北打到天津乃至打到幽州,山东当地也不可避免受到了战争的波及,双方当时在山东各地也是打的非常激烈的。 战争导致大量青壮死伤,大量农田荒废。 也不仅仅山东才这样,实际上当时的长江以北的诸多省份情况都不咋地,很多地方都是饥民贬低,义军或叛军漫山遍野都是。 楚军当年北伐所面临的最大压力,都不是明王朝的军队或东掳的干涉之类的军事压力,而是北上的数十万大军无法在当地获得足够的粮食。 在当地无法获得粮食的话,那么就只能千里迢迢从南方省份组织粮食北运了。 除了数十万人的军人以及文官,税务巡警等北上人员的口粮外,还需要一部分粮食用来赈济那些饥肠辘辘的饥民。 这所需要的粮食可是个天文数字,当年的大楚帝国可是动用了举国之力,才凑集到了海量粮食,并源源不断的通过京杭大运河以及其他河运网络乃至陆地运输,把海量的粮食运往北方。 这才有了军事上的北伐胜利,并且后续能够在当地顺利建设统治机构,继而大规模剿匪平定地方的结果。 所以当年的所谓北伐,有相当大一部分的重要工作都是围绕着如何组织南粮北运,如何赈济北方数省的饥民,并组织他们恢复农业生产自救。 等到大楚帝国彻底控制了山东地区后,设
“彩色星空”最新网址:http://mofunsky.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