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以工代赈 听到还有这赈灾之事要说,在场的许多大臣心里莫名咯噔一下,弘治皇帝的心跳也是莫名的一阵加速,女婿,咱们见好就收吧。 但夏源是真的没说完,先前说的那一条一条的救灾举措,他说完之后特意停顿,本打算是等皇帝和这些大臣消化消化,然后再说此事。 但谁能想到中间跳出个老菜帮子,从而引出这祭天罪己之事,耽误了不少时间。 话题虽然跑偏了,但好在又给拽了回来。 见老丈人迟迟不发言,夏源只得唱起独角戏,“陛下,此事才是臣关于赈灾真正想说的。” 说着,他又对着这场上的衮衮诸公问道:“不知诸位大人对这以工代赈可曾知晓?” 内阁三辅谢迁当即出声道:“前宋食货志有载:流民无可归者,或赋以闲田,或听隶军籍,或募少壮兴修工役。 这便是以工代赈,国朝也是酌情实行此例,若有开渠修路等工事,先行招募灾民或流民。夏洗马,不知老夫说的可对?” “对,谢阁老说的不错,但下官说的虽是以工代赈,但又不是以工代赈,或者说是赈灾之时的以工代赈。” 这话说的有些绕,夏源把手伸进袖口里,衣服穿得太厚,掏起来有些费劲儿,左掏右掏的,才终于掏出一本册子,打开翻了几页念道: “濮州地崩,太子殿下和下官等人赶赴灾区之后,便开始对所有灾民进行了统计,濮州一地,原有百姓七万八千多户,人口二十余万。 因地崩和水患所造成的死亡,为十四万五千余人。” 听到这死亡的数字,弘治皇帝的一颗心便不由往下沉,死亡如此多的人口,这场天灾又该是如何之惨烈。 若是救灾不够及时,还要死多少人?后续又会引起多大的乱子? 在场的有的官员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自大明立国以来,地崩发生的次数不计其数,似这等规模大的也有十数次。 若是发生在寻常州县决然死不了这么多人,灾后统计往往都是百姓十不存四,而若是靠近江河,那便是十室九空,十不存一。 而二十余万人,死亡十四万,那至少是救活了六万灾民。相比起旧例的十室九空,已不知好了多少倍,仅凭如此对比,就可见这救灾的成效确实是显著的。 “臣等赶赴灾区,已是地崩的八天之后,当天便开始收拢灾民予以赈灾,两月时间,总共收拢幸存百姓六万八千七百二十一人。” “这将近七万人自被臣等收拢到营地以来,因各种伤病死亡一千二百多人,未饿死一人,及至离去之时,幸存百姓六万七千五百零三人。” “在入濮州之后,太子殿下和臣为防水患,组织灾民堵住黄河决口之地二十七处;搭建茅草屋或木屋两万一千六百余间;组织人手去寻找散乱在外的小股灾民共计一万四千三百零五人。 濮州六县,以及下辖之乡村,所有人畜尸首统统清理妥当.....” 一个又一个数目的念出来,夏源把册子合上,面向弘治皇帝,“陛下,臣说这些并不是想渲染此次濮州地崩有多严重。而是想说:此次赈灾,这将近七万人,但凡可以动弹的,统统参与救灾之中,无一闲者。” 听到这话,弘治皇帝才像是从那一串串的数字中回过神来,脑海中浮现出李东阳的那封奏疏:营地之内六万余人竟无一闲者,人人都有其事可做,无人偷闲,一如标语所言,协同奋进,共建家园..... “能有此等情况,可是夏卿家在营地中所定下的规制?” “?” 夏源怔了一下,旋即点头道:“正是。” “臣当时想的是赈灾不能白赈,不然难免有偷闲之人。于是便定下规制,要按劳发放物资,如此才可最大限度的调动所有灾民救灾的积极性,也能大幅提高救灾的效率。” “所以臣才说,这是救灾时的以工代赈,让灾民们通过做工来换取赈灾的粮食和物资。” 这年头朝廷所谓的赈灾,只是运些粮食过去,然后搭上几个粥棚,让这些灾民排着队的领粥。 至于什么帮着盖房子,去搜寻散落在外的灾民,基本上是没有的。 防疫的工作也几乎不做,当然,救灾的官老爷们肯定把自己保护的妥妥当当,若无必要,连行辕都不会出。 而那些灾民,听天由命,能活下来是尔等的造化,活不下来,那是老天爷在收人。 不过治理水患,却是一定会治,而且一个比一个上心。但往往是以年为单位,毕竟治理的越久,这能贪的银子才越多,有了银子,大家才不算白忙活。 <
“彩色星空”最新网址:http://mofunsky.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