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贺敏连笔记本都拿出来要做笔记了,林放自然不会藏私。
贺敏不是不懂经济,而是不懂大陆的经济。
出生在建国之后,家世显赫,小时候没有吃过苦,大学都不用考,老爷子签个字就直接保送就读最高学府。
但是她也不负众望,成绩优秀得过分,在大陆那段特殊时期,她却以优异成绩,全额奖学金,公派留学。
同时攻读3个不同学科的她,完成了普通人根本就做不到的事情,3个硕士学位,所有教导过她的导师对她的成绩、能力都赞不绝口。
一毕业,回到国内,正好碰上改革开放后的首次经济大增长,任职鹏城获得最全面的支持,稍微吃一点点的小苦头,却得到了最耀眼的政绩。
本来以这政绩,她最差都是升到中*去的,但是上面却没有这么做,只是告诉她再磨炼一段时间,把她连降了三级,最后还转去了南华师范大学,让她组建的班底在一起学习学习。
贺敏现在听完林放前面说的话,知道了林放为什么说她不懂经济,她是对大陆的经济发展状况,属于断层式的、毫无了解的状态。
所以,对于大陆来说,她确实不懂经济。
她懂的,是西方国家发达状态的经济。
但是,这并不适合现在的大陆,如果让她升上去了,反而会是整个经济的灾难。
林放接下来给贺敏把大陆的经济发展过程,特别是出问题的部分,给她总结了一下,当然,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再往前的,现在说起来已经没有什么意义。
“老师,改革开放,是一把双刃剑,伤敌人的同时,也伤自己人。比如说,80年代对外开放,海外的消费品很快就进来了。许多商品要用外汇券买,后来就出现国内生产的合资产品,比较有名的,比如琴岛利勃海尔,美菱阿里斯顿。
这些产品进入大陆,它们需要的上下游配套,基本都需要进口。计划经济时代,为国产商品提供配套的国产重工业自然面临危机。
大陆的基础工业落后,除了国防等领域不得不用本国产品,其他领域大多用进口产品,这些重工业自然受到压制。定位是重工业基地的东三省,因此而受到影响经济持续下滑,而且这个状态在买来主义抬头以后,变得极为困难。”
林放说到了东三省的状态,那真是大国之伤。
贺敏记了下来,然后问道:“这是个危机,原因是外来商品的冲击吧?”
林放说:“外来商品的冲击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没钱研发升级工业技术。之前东三省建立起来的巨大的计划经济体量影响着当地人们的思想。很多人依旧对国企铁饭碗和体制内工作保有巨大热情。历史上的辉煌成了禁锢人们思想的累赘。
虽然东三省的重工业基础非常庞大,但是低端、落后,将来入世以后,别说经济全球化的分工,就是我们大陆自己的经济需求也无法嵌入进来。这个问题必须要重视,产业结构必须要革新,创新能力必须要提升。”
贺敏迅速记下,她对这个问题也很重视,重工业可是一个国家的心脏和命脉,不重视就只能沦为东南亚小国那样,靠着低端代加工被剥削得体无完肤。
接下来,林放说道:“老师,改革开放的初衷,是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个想法理论上是完全正确的,只要思想觉悟达到了,就完全能做到。
改革开放使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民营企业也好,个体企业也好,它们首先发展的领域显然不会是高资本、高技术的重工业,而是各种门槛低的民用消费品。
傻瓜做各种瓜子,哇哈哈生产口服液,江南某地出产假皮鞋。一夜之间,各种消费品琳琅满目,假冒伪劣层出不穷。这些产品主打一个便宜、不限量。
80年代前,老百姓手中有大量积存的货币,这些货币由于没有票证,处于半休眠状态,那些主打便宜、不限量的消费品,让老百姓手中的货币迅速进入经济循环,购买这些商品。当时,只要能做出来,就不缺销路。那是一个野蛮生长的时代,只要跑得快,就能捞得多。
按照计划,没有这些企业的原料的份额,但是这些企业对原料有强烈的需求,比如棉纱、钢铁、木材、汽油、运输车皮等等。各地也在大规模上项目,大家都看出来了,谁上项目快,谁挣钱多,谁在未来占便宜。”
贺敏一边记着,一边说:“因此就出现了各种原材料紧张,然后引发了原材料内卷是吗?这就是你说的改革开放是双刃剑的意思吗?”
林放说:“没错,就是这个意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出现了价格双轨制,按照计划供应企业的原料一个价格,计划外一个价格。这中间就出现了私人套利的空间,所谓“官倒”就是那个时候出现的。
不仅是原料双轨制,零售商品也双轨制。要本要条的商品一个价钱,议价的商品一个价钱。两者相差悬殊。傻子都知道想办法把要本要条的商品变成议价商品卖。
许多富豪,就是在那个时候完成了第一桶金的积累。具体是谁就不点名了,随便找一本自吹自擂的富豪自传,基本都能看到大量的蛛丝马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