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王的麾下众将,以及众将召唤的各种军兵,说是大周军,实际上主体是晋军,另包含小部分秦军、赵军、魏军。 至于幽王,从始至终,尚未召唤他直属部队中的任何一人。 不是他不想,而是褒姒不让,狐偃作为前线指挥将领,同样不希望添加一支不受他控制的部队,便维持不赞成也不反对的态度。 太一现身后,褒姒也好,狐偃也好,均意识到:他们这种不用付出伤亡,只攻不守的杀敌赚钱法将迎来终结,必须抓紧时间,最后关头,多能捞一点儿是一点儿! 是丢是赚的决胜时刻,光靠狐偃等将的列国军已经不顶事。 唯有幽王召唤的、最精锐的诸侯军,才能实现大肆杀敌的目标,运气好的,甚至可以抓几个判司官或是阴帅! 不过说起诸侯军,和幽王的关系有些复杂… 按照故事戏说中的情节,诸侯军是幽王的坚定拥护者。 只要幽王点燃烽火,他们就会汇集在军帐之下,为幽王而战! 烽火,对于幽王来说,该是召集各方军力的报警信号; 对于诸侯军来说,该是京城告急,天子有难,起兵勤王救驾的标识,见之必动,以保全忠义。 然而,幽王对烽火的使用,却十分的轻视,为了博冷若冰霜的褒姒一笑,以狼烟烽火戏弄诸侯军。 让褒姒看到千军万马在他手下,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说简单些,就是在女人面前显摆! 结果,诸侯军被骗一次后,再也不相信烽火,导致真有外敌入侵时,幽王一个救兵也没能唤来。 最终和褒姒在骊山的主烽火台被外族所围,双双归天。 从这个传说来看,诸侯军和幽王有着极深的矛盾,似乎未必肯帮他作战。 可事实上并非如此… 幽王继位为王的时候,大周王朝已经濒临末路。 内部的阶层差距过大,几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土地、财富,全部被诸侯把持,连身为天子的幽王,也要看臣子的脸色。 加上幽王刚刚继位的第二年,镐京(京城)便发生了地震,并引发泾、渭、洛三条河川发生震动。同年,泾、渭、洛三条河川枯竭,岐山发生崩塌。 泾、渭、洛三条河川,是大周八百里沃土的灌溉源头,岐山是大周王室的兴盛之兆,两者的剧变,预示着大周的衰落。 但幽王是什么人?!作为头铁脑洞大、敢想敢做的沙雕!他怎么可能甘心屈从天命! 他先是认命新的大臣,清查土地和户籍,接着又紧抓财政,从诸侯手里扣钱! 最后一步,为了震慑诸侯,幽王废掉了申后,以及申后所生的太子,目标直指申后的父亲,大周王朝中最大的诸侯——申侯。 幽王准备先罢黜出头鸟申侯,再一个个剪除其他诸侯。 同时,他还另娶小族小户出身的褒姒为后,试图扶植新的诸侯势力,以小的、分散的新侯,代替已成顽疾、尾大不掉的旧诸侯。 想法是不错,举措也很有章法,顺序得当,条理分明,一旦能成功,幽王就是大周的中兴之主! 可遗憾的是,他高估了自身具备的力量,低估了诸侯反扑的凶残。 申侯没等幽王下手废掉他,已经先发制人要废掉幽王! 这位故事里的正面人物,不仅煽动了同为诸侯中较大势力的缯侯,甚至勾结大周,及大周王朝所有诸侯的共同敌人——外族“西夷犬戎”,从东西两面夹攻幽王。 同时,申侯半是借最大诸侯的威势,半是劝服,不允许其他诸侯参与到这场王侯之争。 大战的结局从一开始便已昭示,正在整顿内部势力的幽王,远不是申侯、缯侯,特别是善战的犬戎之敌,身死宏愿灭。 幽王死后,大周陷入十几年的内乱:各方诸侯奉着自己立的新王,在镐京附近征战,外族趁机占去大片沃土,导致了西周的崩溃。 所以,诸侯实际上等同于叛逆,是幽王丢失天下的元凶。他们即使在死后,也愧于面对幽王。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幽王召唤诸侯军,诸侯军肯定会现身,但能否控制的好… 幽王说不准,褒姒不愿意判断,狐偃懒得计较—— 反正他们有幽幽子和阎摩庇护,诸侯军这把双刃剑只要还有伤人的能力,就算伤到己也没关系。 他们的想法和要做的举动,太一当然不清楚,他甚至除了认定幽王是个沙雕外,根本不知道幽王当初还是个有为青年。 他此时正在魍魉司、精怪司、赤鬼王、鲶鱼腮的簇拥下,缓缓向着卞城殿前行。 原本,太一是反对这种排场的,他内心觉得:在一个区区的领域之主
“彩色星空”最新网址:http://mofunsky.net,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