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数年,《盗墓迷情》系列的最后一部上映之际,不少人都颇有种青春将要结束的感觉。
严格上来说,这不过只是一部喜欢搞大场面的商业片,最喜欢的就是用冲击力极强的视觉特效和贴合画面的各式配乐,去给予观众一种无与伦比的视听享受——再之后,就是一段时间的回味和逐渐随着时间流逝而忘在背后。
但它却是在那样的天时地利人和之中,成就出了一些区别于普通商业爆米花片的地方:由华夏人主导参与制作的东方电影,那些独属于华夏制作的思想和痕迹印记,就是那些打着东方元素旗号的电影所无法比拟的存在。
而最关键的,还有着两个再也无法复制的特点:一是它承载着《夺宝奇兵》系列的东风而出,但却又打造出了和《夺宝奇兵》完全不同的思想内核。
在此之前,那些年由《夺宝奇兵》系列所带出来的盗墓热潮,无一不是为了金钱利益而引出人心中的疯狂;唯独是《盗墓迷情》这个系列,从故事一开始就已经将那些为了个人利益的行动,转改成为由“官方”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保护性发掘,并且还靠着剧情故事和各位主角之口,将“古物”的珍贵和对国家、历史等方面的无形贡献娓娓道来,让“保护本国古物”这个概念深入人心——尤其是最后一点,可没少让那些仗着信息差、前仆后继地前往华夏神州大陆“淘金”的人为此而咬牙切齿。
明明之前他们只是花上那么一点点钱,就能从那些“无知的愚民”手里换到珍贵的华夏古董,之后回国一倒手,就是千倍万倍甚至难以估算的利润……
这样一本万利的操作,最是正中这些自诩是“发达国家文明人士”的人的下怀,那些年里可没少让他们从中低层一跃飞升到高层新贵。
直到《盗墓迷情》系列的出现。
不得不说的是,即使这部片子有大部分是东方面孔的演员主导,但也确实是制作精良。
再加上玛丽苏的特效技术和人气保底,以及那些设置巧妙连贯的故事线,就颇有好莱坞式的系列大片的风范,无论是在好莱坞还是在华夏,都称得上是相当成功的爆米花电影。
但问题也就在这里了:爆米花电影的门槛相对较低,同时也是注定了它的普及性和大众性,不会让观众有太大的理解差异,能在最简单的层面上将故事内容和想要说的东西灌注给观众……玛丽苏从一开始就把这个系列定位在此,可真是心机极深。
谁都知道,那时的华夏神州大陆正是百废待兴的年代,虽然已经在努力开展义务教育,但知识的普及率还未能跟上,所以她故意选用了这样容易理解又能娱乐大众的电影方式,就能在最大层面上去告知观看了这个系列电影的人们明白,认识古物以及保护古物的重要性。
而这一个行动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盗墓迷情》这个电影系列被玛丽苏拿来和华夏的有关部门商定好,再次延续了玛丽苏当年的“电影下乡”计划。
从大城市到二三线城镇再到偏远山村,一步一步地蚕食下去,最终就使得那些大字都不识几个的无知愚民,把手里头那些不知道到底有没有价值的老东西当成了珍贵的宝贝,好不容易谈到几个舍得卖的,也是漫天要价……
最可恶的是,那些无知愚民,对着他们就是漫天要价;结果他们自己人发出号令说回收古物以供研究的时候,不少平时出行就连几毛钱车费都舍不得出的人,居然就会老老实实地把家里的老东西打包好,一点钱都不要就能全部送出去不说,甚至还会自己倒贴车费、运费地把包裹寄出……
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奇怪又愚蠢的人?!
那些前来“淘金”的洋大人接二连三地在大陆吃瘪的同时,在他们本土国度上,也是受到一定的影响。
这也就是《盗墓迷情》系列所造成的第二个关键点:以前的时候,随随便便往作品里塞点所谓的“东方元素”,就能吸引不少海外华人掏钱,就连是用手段明褒暗贬或者干脆直接地明着嘲讽,也会有不少黄皮白心的舔狗帮他们开脱……
特别是专门找一些模样丑陋的亚裔作为反面角色,来衬托自己人的高大上这种行为,就最是让这样的对比“深入人心”,能带领不少认知未完全的青少年和小孩子,走上一条他们想希望这些新一代走上的道路。
等时日久了,这种被带偏的认知,就会深刻在新一代的脑子里,让“糟粕”成为“传统”。
但《盗墓迷情》系列偏偏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强行用一群俊男美女面孔的亚裔主演,来打破了所有人那还未能完全牢固铭刻脑海的“认知”!
而且玛丽苏这家伙还特别会搞事,每次出电影都搞电影同款服装,那热度就一直居高不下,使得他们这边的不少年轻人都觉得华夏人不但男帅女美,而且还有型有格分外酷炫,在这些年里闹出了一场又一场的“东方热”。
并且,也成为了这一代许多年轻人心目中,在思维最活跃、目光最明朗的青春年少时期,那来自于遥远东方的一份美好记忆。
这么多年努力营造出来的落后、破败、愚昧、丑陋等的“东方印象”,就被玛丽苏这个可恶的女人扭转成了神秘、美丽、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