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想要得到的人生?
《穷富翁大作战》这个节目里,这些参加挑战体验人生的社会精英,会被安插到每一个细分的阶层和年龄阶段。
从屋邨到唐楼,从劏房从笼屋,再到天为被地为席的街头。
从青年时期的迷惑、到下一代教育的两难、再到中年失业的危机以及老年时期的困惑,该有的,都应有尽有。
底层穷人的一生,大多就是这样经历过,然后循环。
“但是底层穷人的生活不是什么被体验的真人秀,这样漫长而又痛苦的生命历程有期限却又遥遥无期,而当我们在面对这种困局之时,努力煎熬下去,拼命挣扎向上,是不是就是人间真实的一生?”
“社会精英抱着解脱的心态开着跑车离去,而我们是不是就只能抱着永远触不及的希望,绝望地老去、逝去?”
这个从开播之后就极具争议的节目,在最后走到第一期节目结束的尾声之时,确实是真的如那些悲观却又现实的观众所预料的那样:在历经了为期一个月的体验人生之后,坚持到最后的一半挑战者脸上带着复杂的神情,等来了剧组的接送车辆。
这辆车,是送他们去吃一次最后的聚餐,然后让他们谈论自己这一个月来的心得。
令观众或是感动或是不满的是,这些社会精英在离去之前,都或多或少地把自己这一个月所得到的、所做到的东西,留给了与自己共同拍摄的人。
在令人感动这些人的良善之余,似乎也能让人察觉到那种来自于高高在上的“怜悯”。
这样复杂无比的心思,一直伴随到聚餐的场面之中。
这些被关注了整整一个月的主角,终于是能接触到他人对自己这一个月的看法。
面对好的回馈,无疑就是面露欣喜;但面对差的回馈,尤其是那些认为他们的这一个月体验人生其实就是作秀,其实就是专门为有钱有地位的人而设计的公关活动,让他们用最低廉的代价去获取民间政治资本的那些言论,便很是能让欣喜的笑容瞬间凝固。
不知幸运还是不幸的是,在场的人基本都是自小就在镁光灯下长大的,多少都知道在何种场合表现何种态度。
其中佼佼者,当然就是苏韵特别关注的老友何屏思。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一旦有机会团结起来,也许就能拥有难以想象的力量。”
“我们这些人的经历虽然不能够改变世界、改变人的心态,不过我相信,只要有人愿意去了解,只要有人愿意去做,那么总能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人,去关注他们、理解他们,以及帮助他们。”
“我看到有人说,教育其实是稀缺资源,也是划分阶层的手段——就像在场的另一位先生所说的那样,虽然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尽可能公平,但这个社会依然都在极其严苛地惩罚那些读不好书的人……”
“我想讲,作为一个人生似乎一眼就能望得到头的普通人,明白人间真实社会不易是很重要,比起这些人,我们这类人无疑是幸运得太多太多。”
“虽然人生而不平等,但无论是什么人,都不应该去歧视或者看低他人,更不应该觉得自己能做到就要求他人一定要做到,因为这并非是由懒惰或者其它什么原因造成,而是由外因和内因结合而成的难解困局。”
“我的好朋友玛丽在准备这个节目之前,就曾经和我讨论过这一类的问题,她当时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消灭贫困,是不可能的。”
“我当时觉得她太过悲观,还和她争执了好几次……直到我经历了这一个月之后,我才发现,她这句话其实说得非常之正确。”
“不过这种‘非常之正确’的话,只能由她这种‘无关紧要’的人来说,而不能让与政治有所相关的人来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那些人都不应该认为这个观点是对的。”
“因为这些人的职责之一,就是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贫困的地区和人民走出贫困。”
“‘走出贫困’是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而要做到,却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
“当你没有能力的时候,希望你可以尽力活好自己的一生;而当你有能力的时候,希望你能够用自己的能力去回馈社会——这就是社会赋予人的责任,因人而异,却又殊途同归。”
这最后一集,就像是激起千层浪的那颗石头,一经放出,就掀起了自香江这个首播地区为起点、继而向周边迅速辐射蔓延的巨浪。
原来,苏韵这一次要探讨的,并不是什么“穷人有罪论”或是“富人有罪论”,而是更深一层的“因人而异的社会责任”!
在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成熟的新时代之中,大部分得到了繁华成果的有钱人,也是会随之而越来越缺失同理心和社会责任的。
无可否认在这样物欲横流的社会依然会有人出淤泥而不染,但当信息切割分离、阶层距离拉远之后,那些为了为创造繁华新世界而付出血汗和健康的劳动者,仍然在受着往日的苦楚。
而当有一个节目,直截了当而又赤果果地展现出这样的真相之后,看到它的人,应该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和幸运,是不是还有社会的眷顾和底层劳动者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