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樊凡一家一方面要紧锣密鼓地筹划办作坊的事, 另一方面又要各处收购蜂蜡、花瓣等物,提高生产量, 忙碌起来的日子过得飞快, 转眼便到了五月中旬。
这一日,之前被大虫啃了左手臂的樊铁在族长的带领下, 亲自到樊明义家答谢,用的是当地最高的谢礼规格——六礼。
六礼即为:米面、水果、钱宝和三牲。
樊铁大病初愈, 以往的腱子肉不见了, 整个人瘦了一圈, 脸色也苍白,左边的袖子空荡荡的。
他走路还不十分稳当,却坚持给樊明义磕了三个响头, 救命之恩,当是如此。
樊父和族长坐下闲聊, 族长再三感谢樊父, 仍觉得亏欠、惭愧,道:“救命之恩, 谢礼本该再丰厚一些, 只是家中……唉……”族长长叹。
樊明义回来后也听说了,樊铁没了手臂,失血过多,一直处于虚弱昏迷中, 需要许多补品吊着养着, 其中就有一味老参, 价格不菲。族长一家为了救樊铁,把老宅都卖了,搬进了旧柴房里。
今日能拿出这些已是不易。
樊父本不想接下这份礼的,可他又怕不接受的话,族长和铁子心中会有负担,只好应下。樊父劝道:“五伯,人命关天,岂有不救的道理?如今铁子得救了,我也回来了,以后就莫要再说什么亏欠的话了。”
两人又寒暄了片刻,族长提醒道:“族里的旧宅子已经修葺好,樊秀才的族学五日后便开办了,你们夫妻再忙,也该给小凡准备准备了。”
樊父听后,赶忙记在心底,儿子读书的事马虎不得。
……
张氏自邻村收购花瓣归来后,樊父跟她说起樊凡上学之事,张氏盘算片刻,道:“既然过几日就要入族学,你今日也该去问问老爷子那边是个什么意思,万一老爷子不愿替亲孙子出面,我也好赶早回一趟娘家,让凡儿的外祖父到时跑一趟,莫要到了那一日,没人领凡儿去族学,让人笑话。”
按当地的风俗,孩子入蒙学,应有祖父一辈出面亲自领到学堂去,若是祖父年过甲子,那便更好了,寓意代代相传,平步青云。
樊父满怀欣喜地跑了一趟,原想着老爷子定会答应,谁料蹭了一鼻子灰,丧气地回来了,事实证明张氏的担忧是有正确的。
原来是老太太不许,道是樊家以后是要出举人的,这气运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沾的。
言下之意,已然把樊凡一家当做了“随便什么人”的路人,还怕樊凡抢了她大儿子的气运。
故,张氏只好带着樊凡回了一趟娘家,外祖父自然是一口答应了,便也嘲笑樊家道,这急着把亲孙子往外推的人家,他还是头回见。
对于张家而言,他们巴不得外孙跟这边多亲近。
……
两日后,樊父到竹林精挑细选,寻了几株长势高的竹子砍回家,破成许多细细的长条,刨去白竹瓤,只留下了外边最韧的竹皮。
这是要给小胖子编书箱呢。
大明可没有“书包”的说法,大多是把书籍放入类似背篓的书箱里,背在身后。
跟普通的背篓不同,书箱须得用竹子来编,竹子越高越好,一则是取其君子之气,二则是取其节节高升的寓意。
六岁的樊凡还是个圆滚滚的小矮个,樊父便编了个小号的书箱,那两根搭在肩上的竹藤,樊父编得又宽又平,怕勒到自家傻儿子的肩膀。
小胖子在一旁瞧着樊父编书箱,不停地“指手画脚”。
“爹爹,给书箱编个盖子吧,脏东西就掉不进去了。”
樊父编了个盖子,套在了竹篓口上,翻盖自如。
“爹爹,侧边要编个袋子,一边放水盅,一边放砚台。”
樊父顺了他意。
“爹爹,里面编个夹层罢,书和毛笔就可以分开放啦。”
万能的樊父信手拈来,顺利完成。
小胖子捧着爹爹给他编得书箱,既轻盈又细致,经过他的“指导改造”,颇有几分后世双肩背包的意思,甚是喜欢。
娘亲那边也不得闲,好不容易赶制了一批唇红膏,又急急忙忙地托人帮忙从县里买些糯米、红枣、红豆等,刚回屋,又挎着菜篮子出去了。
这是要去地里采粽叶哩,“粽”有“中”之意,拜师求学的第一天,粽子是万不可少的。
包粽子的时候也有讲究,最简单的一种便是甜粽里放颗红枣,称枣粽,寓意为“早中”。
其次是“笔粽”,捆成细细的长条,同粗毛笔一般,寓意是“必中”。
最难的便是“印粽”,要把粽子包得方方正正的,跟官印一般。煮的时候,印粽要用竹片子方方正正地夹着,才能不变形。
樊凡瞧着锅里奇形怪状却各有寓意的粽子,颇感慨,在大明,科考怕是已经成了平凡百姓的一种追求,莫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令人哭笑不得的礼节习俗呢?
但樊凡也未道什么,入乡随俗嘛,即便看着很荒谬,但只要爹娘乐意去做,做了心里就会舒坦,那他这当儿子的就应该欣喜地受着。
很多东西何必追根问底,父母高兴就好了。
……
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