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趟县城之旅。
正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到晚间的时候,三人便回到了石湾村。
土屋外,兰文绣是早早的就等着了。
这次,是搬了条板凳坐在门口。
卡车一到,便是迎了上来。
帮着三人卸了些小物件,便回到了火房里。
饭菜都早已经做好了,放在铁锅里温着的。
吃过晚饭,方鸿安匆匆跑了一趟老木匠家里。
把板车的零件送了过去,老木匠是欣然同意,不过老木匠这一阵忙得也委实够呛。
这交付的周期,方鸿安是主动要求在月底前就行。
反正运货的话,有这斗车基本就够了。
此后的几天,方鸿安基本是领着王通和方成涛在养蜂场忙碌。
期间,也上过两次山。
但收获都相当的一般。
见状,方鸿安索性也改变了策略。
搜刮了一批废弃的木桶、破箱子、又找了些边角料,领着王通和方成涛去到了老木匠的工房里,用了三天的时间,钉了一批诱蜂桶。
准备上山去诱蜂。
既然山上的不好找,效率低,那就用这种方法,去提升效率。
不过,这种方法,麻石岭、老鸦岭这种已经收蜂都收得差不多的地方,显然是不适用了。
思来想去。
方鸿安把诱蜂的地点选择在了狗牙岭。
首先,这片岭上,上次收得有些急。
很多窝蜂后续再来收的时候,都已经逃散了。
其次,在狗牙岭背面,靠蒋家岭那边的莽林里。
根据方鸿安的推测,也应该有很多蜜蜂。
只不过,那片山岭太过于苍莽茂密,想依靠追蜂路定蜂巢,难度相当的大,直接进山去找,就更难了。
这一次,正好也用这种诱蜂放养的方式去做个实验。
当下。
在第一批诱蜂桶做好的第二天。
三人推着装了二十个诱蜂桶的斗车,径直赶往了狗牙岭。
因为上次挖野蜂蜜的时候,方鸿安对这狗牙岭的地形,就已经做了一番观察,当时就选好了一些诱蜂桶的放置地点。
过去这么些时日,虽然不说全部都清清楚楚的记得,但站在这岭下一回忆,基本九成以上都立即回想了起来。
把斗车往岭下的一個僻静处一停,铁链子上锁,对着王通和方成涛指教好了诱蜂桶的放置地点。
三人便便开始了分头行动。
经上次一挖,再收过蜂,整个狗牙岭上放置诱蜂桶的数量,也就不宜过多了。
几趟来回,再放下了大概十二个诱蜂桶之后。
方鸿安叫停了王通和方成涛。
这剩余的八个诱蜂桶,方鸿安准备放到这山岭的背面莽林里面去。
这跟这一面的岭,是完全不一样的环境。
且不说迷路的风险,就这片莽林,向来就有不少野兽出没。
安全起见,方鸿安还是决定三人一起行动。
同时,又强调了一些注意事项。
王通和方成涛也是听出了方鸿安的严肃的态度。
但表情坚定认真的同时,也有一种压抑不住的激动。
对他们这种激动,方鸿安也相当清楚。
无非就是终于要进这种真正的大山了,新环境带来的新的挑战,但对他们而言,也是新的体验。
就更别说,这俩货对于跑山打猎,原本就很是向往了。
瞥了瞥两人全身上下,王通是特地把他那把精钢刀别在了腰间。
而方成涛这边,也是特地把以往喜欢带的镰刀换成了一把柴刀。
柴刀比镰刀重,劈砍时的杀伤力,那是远胜于一把镰刀的。
作为两村的交界处,狗牙岭也算是从杉木岭村和蒋家岭村相通的一条近道。
在这个路基本靠脚踩出来的年代,绕着狗牙岭下是有一条能绕过这座大山领的路。
虽然路途远了一些,但也比去到岭顶端,直接翻过去要来得快。
三人再度推起了斗车,绕过了一段山路之后,一片茂密的林子,就出现在了三人的眼前。
这就是狗牙岭的背面了。
眼前也算是蒋家岭的地界了。
同样找位置把斗车锁了,用麻绳把收蜂筒绑起来,再一挑,找了条小路就往山岭上攀了上去。
这片林子虽然苍莽,但也有不少跑山人留下的痕迹。
初时的地上,还有明显踩出的路径,直到往深处走了一段,路径的痕迹才渐渐消隐。
密林里的蜜蜂,习性和荒岭的蜂群,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甚至,种群上的差异都有不少。
这也是为什么方鸿安要进山的原因。
先前诱到的蜂,基本都是荒岭的蜂群。
从种群上来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相较于密林里的蜂群,其实荒岭蜜蜂,在采蜜的效率、蜂群繁衍的能力,都要更强。
密林蜂群,也有着荒岭蜂群所不具备的特点,如飞行能力、采蜜半径、整个蜂群的纪律性……
虽然同属于中华蜜蜂,但生存环境的差异,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