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通海借着事,教导了一番儿子,随后就开始琢磨封号的事情。
就这些封号,可不是随便给的,特别是某些封号,里面还干系着运数,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而神武,可谓是堪称武之极了,至于圣衍,那更是堪称文之源,如此一文一武,让他不禁开始琢磨,赵成此举,究竟是想干什么。
毕竟,赵成如今的道法修为,堪称古今无二,哪怕是道佛二祖,在人间的时候,都不及他。
如今赵成所赦封的两人,又都是天外降临的异人。
如果赵成给的只是寻常封号也就罢了,给这两个封号,明显是有所谋算的。
不过,李通海到底不是道人,虽然也看了许多道书,但自己未曾入道,道书哪怕读的再多,也终究是雾里看花,眼见琢磨了片刻,毫无头绪,李通海也索性不想了。
他琢磨赵成的目的,不过是一种本能罢了。
作为臣子,给皇帝办事,揣摩皇帝的心思,属于是基本功了。
而相较于封号问题,他现在最紧要的事,反倒是商路的筹办,古往今来,商从来都是贱业,所谓高低贵贱,越是低贱的行业,被朝廷打压的也越厉害。
就比如说种地,粮食的价格,被压的死死的。
而李通海,虽然不擅长经商,但却知道怎么用人,昨天赵成说这个事的时候,他心里就一连跳出了几个人选,至于说从异人里找人,那都是后续的事情了。
异人可用,可重用,但不能轻信。
他的先把大体的框架搭建出来,再去考虑招贤纳士的问题。
作为一个聪明人,他自是知道商人为什么被打压。
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危险罢了。
就某些朝代,一些大商人,甚至干涉皇位的更迭,所谓商一国者,赚几何?!
朝廷对商人,要不是各种限制,则很容易被商人把握到国家的命脉。
是以历朝历代,为求稳定,多是抑制商业,且不给其地位。
只要是商人,哪怕财富再多,也是贱民,不能为官,要有钱,就不能有权。
而有钱无权,不过是肥羊罢了。
至于大新,之前一直在打仗,各种工业虽然陆陆续续的建立起来了,但却也没有商人生存的空间。
因为整个的资源调配,都是朝廷在一手操办,接近于计划经济。
一个个地方的民众,虽然可以用钱买东西,但根据身份不同,各种物资,都是限量的。
这样的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稳定,至于不好的地方,却是太稳定了,所以发展快不起来。
当然,朝廷现在,还没有在内部放开通商的想法,而是先开展外贸,从外面各国,用极其低廉的成本,换取各种原材料。
“难难难,这个事想要做好,非常不容易,一个不好,怕是就要演变成贪腐大案……”
“不过,商路想要打通,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蛮夷多凶残,不会和你正经的交易,只有将其打怕的,我伤一人,便灭你一国,唯有如此,才能让那些蛮夷敬畏……”
“这个事,就得看林毅的了。”
“陛下此举,这是想要内圣外王,最难的一步,便是把局面打开,这一步要是做的不好,怕是整个朝局都要动荡……”
李通海心想。
所谓内圣外王,说的是国内以圣道安抚民众,不断的改善民生,而对外,却是以武力征服,掠夺各种资源,补益百姓,或者说,唯有有了外部的补充,内部才有行圣道的资本。
毕竟,资源不可能凭空变出来,要么从自己国家的百姓身上压榨,要么从外面抢夺。
至于内王外圣,就是过往的朝廷一直在用的了,内部为求稳定,极致压榨,外部为求名声,大肆封赏,如此便得圣君之名。
古往今来那么多朝,之所以不选内圣外王,自不是没有原因的,毕竟,内王外圣,要容易太多了。
要是反过来,则很容易,把朝廷拖入战争的泥沼,平添变数。
“不过,此事若是成了,彼时夺各国血脉以养民,成千秋之功,我或许也能凭此更进一步,直接封王……”
“到时候,一切也是刚刚好,十多年后,事情告成,我也差不多到了要卸任首辅的时候,正好携大功功成身退,也不用担心兔死狗烹……”
李通海想到了未来的盛景。
封王,可以说,除去自己造反当皇帝外,封王已经是臣子的顶点了,或者说巅峰。
因为古往今来,那么多朝,几乎都有异姓不得封王的规矩,功劳再大,也最多国公,不可能更进一步了,除非你是权臣,直接加九锡,那才有可能封王。
但你都可以加九锡了,为何不直接篡位?!
但在大新却是不一样,若有不世之功,可封王。
这无疑是大格局。
而哪怕是李通海,面对封王之事,心中也是有几分憧憬的,因为这是无上的荣耀,足以流传千古万古的名声。
……
“两个候,这是好事,也是小事。”
“扫平蛮夷,才是大事!”
“若是战事,哪来的功绩?!”
“如若能携大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