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辩论馆的大肆宣扬,陈铭的事迹,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人都在为这个年轻的好官惋惜,又被他大义的精神所感动,以至于陈铭出殡的时候,很多老百姓自发的来到陈府送别。
青莲带着身穿白衣的乞丐,跟在棺椁后面。陈老太太在灵柩出门的那一刻,死死的趴在棺椁上,嘶吼着:“不要,我的儿子啊,你回来,不要离开娘,不要离开娘啊。”一声声悲戚的呼唤,在场的人都暗暗擦拭眼泪。
陈铭,靠自己努力,考上进士,在朝做了一年多言官,后来被调遣到江南三年,为老百姓办实事,政绩颇丰。皇上爱惜人才,三年后调回京城,在大理寺协助少卿工作,本是大好前程,因为兖王叛乱,为了保护百姓,英雄牺牲。
陈铭,不贪不抢,不攀附权贵,不忘初心,爱护老百姓,同情弱者,就算做到了三品大臣,依然坚持当年的承诺,以百姓为重,做实实在在的事,他用生命诠释了一个读书人的高洁品质,只是他的生命,却停止在25岁,皇上为之悲痛不已,被追封青竹君子,希望天下学子,以陈铭为楷模,报效国家。
太多的赞扬和美誉,也无法释放陈老太太的伤心,她想要的,只是那个乖巧听话的儿子,守在自己身边,能喊她一声“娘。”再也不会了,陈铭的温柔的笑,将永远留在记忆里。
青莲跟在棺椁后面,慢慢的跟着送葬的队伍走着,表哥,今天我来送你最后一程,青莲将念你一生。天空蔚蓝,阳光照耀着大地,特别的温暖,就如那双清澈的眼睛,总是为他人着想。
乞丐们在思沉的带领下,坚持一直跪拜回礼,陈铭一生无子无女,而这几十个乞丐,就如他的儿子,代替了所有孝子应该做的礼节,他们心存感激,只是他们忘记了,你们也跟陈铭一样大义,不是出来救青莲,怎么会遭到叛军的砍杀呢?
一路哭,一路送陈铭上山,就在掩土之时,疯疯癫癫的青菲,好像清醒了,她跳进墓里,死死的趴在棺椁上面,喊道:“不要,不要,夫君,我要跟你一起走,你带着我,带着我,只有你最疼我了,陈铭,你起来啊。”
谁都知道是青菲下毒害人,才造成了兖王的大叛乱,可是此时此刻,又怎能忍心责怪呢?小兰也跳下墓地,和几个太监,合力把青菲拖了上来,在场的人纷纷叹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陈铭的丧事,在皇上的参与下,办得非常体面,也成了无数学子敬仰和学习的榜样,虽然他的一生短暂,但是这一生,成了北宋人的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体面的把陈铭送上山,愿他能在此安息,继续守护着他热爱的大宋疆土。
活着的人再悲痛,生活也要继续。青莲把思沉以及其他几十个小乞丐,全部带进了廖府,孩子们眼角含泪,精神萎靡,破破烂烂的衣服,无法遮掩跪破的膝盖。
青莲命仆人们煮了一大锅米饭和一大锅排骨萝卜,对他们说:“放开肚皮吃,吃完以后,我有话跟你们说。”
张妈妈慈爱的给孩子们打饭打菜,还不忘叮嘱:“不够再来,小姐为你们准备了50斤排骨。”乞丐们在陈府守了十多天,虽然每餐都有人送饭给他们吃,但是毕竟没有青莲准备的这么丰盛,一个个吃得满嘴是油。
吃饱以后,青莲把乞丐都召集在一起,说:“陈大人已经走了,我知道你们很难过,但是陈大人的精神还在,我希望你们以后,都能做一个像陈大人那样的人。”小乞丐们耷拉着脑袋,我们要钱没钱,要本事没本事,怎么做陈大人那样的人?
青莲继续说:“你们都是我方青莲的救命恩人,今天开始,我绝不会让你们再去乞讨。我和老爷商量了一下,现在有些打算,跟你们说说。第一,愿意去读书的,可以去云帆书院读书,所有的开销我来负责。第二,不愿意读书的,去农庄,那里有田有地,我免费给你们种。”
乞丐们听完,蠢蠢欲动了,青莲厉声道:“无论是读书,还是去农庄,都是很辛苦的,首先要做好吃苦的准备,现在你们站成两队,想读书的站到这一边。”
乞丐们的年龄大小不一,最大的也不到十岁,他们仿佛还不懂应该怎么选择,思沉却坚定的站出来:“夫人,我要去读书。”青莲赞赏的点点头,其余的孩子们也开始站队了,最后读书的只有十多人,大多数选择了去农庄。
青莲满意的点头:“读书需要天分,如果真的不愿意学,可以调换到农庄去,去农庄的这批人,如果有一天你们想读书了,我也可以调换你们去学院。孩子们,无论在哪里,你们一定要遵守一条信仰,你们是陈大人救下来的人,不能给陈大人丢脸,明白吗?”
乞丐们纷纷点头,眼神中透露出坚毅的光,我们不再是乞丐了,我们也可以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了。分配好了以后,青莲又吩咐仆人,给孩子们量了尺寸,一人要做两套新衣,一双新鞋。
孩子们跟过节一样的开心,或许从他们出生开始,就没有人正眼看过他们吧,今天能得到廖府夫人的尊重,是他们这一生,最值得炫耀的。青莲把思沉喊进内屋,又让人送上茶水糕点,才问道:“思沉,你还有家人吗?”思沉摇摇头:“没有了,夫人,我们这帮乞丐,基本都是外地逃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