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篡汉后,遭遇了第一次重大失败,损兵折将。
大将军夏侯惇当场战死,副将张郃侥幸逃出生天,先锋庞德死战不退,最后死于乱军之中。
于禁的命运比原著里好,没有水淹七军,也没有他跪地乞降发生,曹丕继位后,自然也不会被气死。
于禁现在还活得好好的,眼看前线失利,他又一次被派了出来,率军救援败军,避免荆州军顺势攻打宛城。
汝南那里,曹丕派出了曹真率军前往镇守,长安方向的司马懿不敢轻动,汉中的魏延和天水的马岱都在虎视眈眈盯着他呢。
合肥的张辽也在做着战争准备,谁知道这个时候东吴会不会打过来,别看孙权臣服了魏朝,可双方之间的关系,彼此都明白,根本信不过。
更别说孙权和张辽就像是八字不合一样,互相看不顺眼,孙权一直想的就是找回这个场子。
在张辽手里输了两次,在孙权看来,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他可以臣服曹魏,但绝对不想放过张辽。
张辽的成名就是踩着他孙权起来的,做为吴王,真心不能忍。
得知曹魏打输了之后,孙权还真动心思了,想着对合肥用兵,他准备御驾亲征,被朝臣死命的拦住了。
有些话不好明说,但意思很明显,朝臣就差指着孙权的鼻子骂了,你也不看看你自已是不是带兵打仗的料,你还嫌给张辽刷的名声不够高吗?
论政治头脑,孙权比孙策强,可论带兵打仗,他貌似就没什么战绩,他不亲征还好说,只要亲率大军,那就是一个输啊。
东吴的现状也属实不咋地,主要是无人可用,没有帅才,猛将方面也没啥人了。
甘宁和凌统都死在了陈曦手里,周泰年轻时受伤太重,此时已经旧伤复发病故了,后期猛将丁奉也死了。
只剩下了徐盛和朱桓,还算拿得出手,却也不算一线梯队,根本不是张辽的对手,都未必打得过乐进。
就东吴现在这点阵营,能守住濡须口就已经不错了,打合肥那是痴心妄想。
没有吕蒙的推荐,直到现在陆逊也没当上大都督。
这个世界的东吴四大都督,周瑜和鲁肃病故,第三任大都督孙韶死在荆州,第四任大都督是孙桓,算是孙氏宗亲。
让孙桓率领东吴的虾兵蟹将镇守江夏,没问题,让他去攻打荆州或者合肥,强人所难。
孙刘联盟自从孙韶偷袭了荆州之后,就宣告破裂,直到现在还没恢复呢。
东吴又臣服了曹魏,严格说起来,蜀汉和东吴属于敌对状态,孙桓最大的职责是防御荆州军攻打江东。
所以合肥和东吴都在调兵遣将,真正打起来的概率不大。
这个时候,刘备的心思就活泛起来了,刚刚打赢了曹魏,对方短时间内无力来攻打自已,荆州方向无虞,汉中也很安全。
这么好的机会,要不要趁机拿下江东?
江东的倚仗无非就是水军,这方面荆州不缺,关羽也擅长水战,更是占据了上游的优势,大可以顺势而下。
让关平率领军队防守荆州的门户,那些赋闲在家的老将,一个个闲的都浑身发痒了,正好可以出去溜一圈。
于是蜀汉方面开启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作战计划,这一次的行动,全都交给老将去做。
关羽、张飞、赵云全部参战,诸葛亮负责统筹后勤,随军参谋是陈曦。
得到这个任命,陈曦的五官都扭曲了,指着自已:“老将?我?”
川上富江捂嘴偷笑,按照履历来说,陈曦当然算老将,就算那时候在新野没正式加入刘备势力,那也是老交情了。
刘备亲自率军出征,其他部将还真是最初跟着他的那些人。
军队的后勤官是糜竺,军法官是简雍,部将是廖化、周仓这些人,最多带上一些荆州集团的人,比如霍俊、傅彤等人。
好在士兵都还年轻,不是那种老大爷,要不这场仗真没法打了。
面对蜀汉的来势汹汹,孙权第一时间就向曹魏求援了,我现在是你的藩属国,你可不能不管我。
曹丕也知道东吴被蜀汉消灭后的恶果,他不得不管,可他有心无力。
第一道命令,让司马家在长安那边找点事,牵制蜀汉的注意力。
第二道命令,派人去南中,收买、说服南中的蛮族,给蜀汉找点麻烦。
第三道命令,让曹真去牵制荆州军,佯攻,别真打起来了。
第四道命令,让张辽做好准备,如果东吴真的救不下来,那就趁乱攻取建业,免得落入刘备手中。
东吴方面,孙权命令孙桓迎击刘备,同时也派出了少许援军,剩下的军队留着防守建业。
陆逊这个时候还是一个普通文官,毫无话语权,也不怎么受待见。
只能说这个世界的陆逊很憋屈,失去了展现自已的舞台后,更加泯灭于众人了,东吴方面根本就没人发现他的才能。
更别说孙家和陆家还有仇,要不是情况危急和无人可用,孙权是不敢启用陆逊的,现在就更不会重用了,孙权对陆逊都没啥印象。
蜀汉方面,关羽率领水军顺流而下,对上了江东水军。
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