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以前推崇黄老之学,如今是道学、儒学和千年之后的学问来一个融合。
都说什么一力破万法。
陈平安开始给李世民讲述这些个陆权论、海权论、资本·论、大国·战略竞争、小国·利益博弈等等内容,也相当于是把千年之后的信息大爆炸搬到了大唐。
好在,李世民信心坚定,接受能力不是一般的强,没有脑袋大爆炸。
当然,很多事情都怕认真。
李世民就很认真。
在倾听、理解、融会贯通陈平安讲述的千年之后的那些各种知识点的事情上,就十分的认真。
认真到了在陈平安离开这大殿以后,他还能把陈平安讲述的内容写下来。
内容上可以做到八九不离十。
这种认真的态度,才能让李世民不会出现脑袋大爆炸,思绪直接混乱,来一個,我分不清,真的分不清啊,分不清。
李世民还是能分得清,什么是黄老之学,什么是千年之后的论点。
所以,很多事情就是怕你认真。
一旦认真起来,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
李恪就是一个很认真的人。
他可能是居住在恒州城外的百姓们见过的最大的一个官员,也是身份最尊贵的一位官员。
虽然,他们也是见到过幽州大都督、营州大都督,还有什么范阳卢氏等高贵的人,坐着豪华的马车。
但是若论亲近,李恪真的是他们见到的第一个身份尊贵的官员,能够做到直接走进寻常百姓家,坐在小木凳上,听着老农结结巴巴,甚至是听不清的言语。
站在一个家徒四壁的老农家屋檐底下跟他唠家常,进屋子查看他家米缸,关心他一天吃几顿的官员,李恪绝对是这幽州最大的一个。
幽州大都督柴绍都没有做过这种行为,别说问候这些老农了。
就是老农们拦路喊冤,都是被人带走,有着专门的人询问记载,最后给个答复。
李恪来了之后,从恒州开始就慢慢地变得不一样了。
房子倒塌了,李恪会亲自到场,指挥人如何维修,完全不能维修的,那就另外选一个地方建新房。
关键就是不能占据了耕地,良田乃是百姓们的口粮,这耕地只有增加,没有减少的说法。
遇到有拦着李恪的去路喊冤的,李恪立刻在谷场上开始审案子,当场把案子断的清清楚楚的。
虽然一开始断案的时候,多少有一些稚嫩,还需要许敬宗在一旁提点,甚至是镇场子。
但是到了后来,李恪已经能够镇住场子,为百姓们主持公道了。
能够让围观的百姓们都能够信服,都能够看到公道。
许敬宗跟着这样的亲王,那真的是要比独孤德莱、崔仁师等人好多了。
他自己也是感觉到了。
同时,也似乎悟道了。
若是能够帮助李恪坐上那个位置,那他就是有了从龙之功。
到时候,不得和房玄龄、杜如晦一样,成为左右丞相级别的重臣?
这……或许才是陈平安的意思?
悟到了的许敬宗,也就开始全心全意辅佐李恪。
而真心换真心。
李恪一开始也感觉到了许敬宗对他的态度,两个人就属于一个磨合期。
等到许敬宗真心实意帮助他,提点他之后。
李恪也就把许敬宗当做是自己的老师。
许敬宗也在想办法,给李恪扬名,每一次的下乡,亲近乡民,或者是断案什么的,都会写一些诗句,以此来宣传、赞扬李恪的功绩。
“身高担正义,德操扬美名。”
“心忧苦百姓,入乡惩恶民。”
“忠心昭日月,功绩传刀铭。”
“千秋颂大义,青史歌玉明。”
许敬宗不愧是弘文馆的十八学士之一,也不愧是历史上能够从一个大学士到武周重臣、宠臣、权臣之一。
这种做法堪称绝妙!
大唐本就喜欢作诗,有一些学子们在写各地的报道的时候,也喜欢在最后赋诗一首。
要么是吐槽当地的官吏贪污受贿、横行霸道,要么就是歌颂当地的官吏为民请命的。
同样,李恪在恒州的所作所为,也很快就收到了一些学子们的关注,然后,就有学子来真相报道了。
大唐的亲王,李世民的三子,吴王、恒州大都督李恪,亲自下乡,慰问乡亲父老。
这是多么好的一个材料啊!
李恪一行人整整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转悠完毕,在这一月之中,他不仅仅找到了每一个村落发展的方向,还跟当地的里长,以及管理这些里长的官员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了解这恒州之地适合种植什么,又有什么特产,是其他地方,比如陇右道、淮南道等地没有的。
然后,就推行开垦田地,或者是一半粮食,一半特产的农物瓜果等。
再承诺,到时候官府会联合商贾来收取这些特产,价格会比粮食还要高一点儿。
又或者是,直接把瓜果晒成果干,又或者是做成果脯,再用玻璃罐子装起来,密封好,像是长安的罐头那样保存好,再卖到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