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玩意儿在华夏也只是实验品,却是这支远征队伍的杀手锏。没错,鲍启盛将这六门炮一股脑给了谢岩。
按照他的说法,谢岩肩负着队伍兴衰荣辱的重任,成败在此一举。再好的装备,只有用起来才有价值,没有胜利,再好的装备也只是废铁。
谢岩注视着士兵们,他们的表情异曲同工:肃穆中透着坚定,满溢着必胜的决心。这是无数次战斗磨砺出的坚韧,也是新军装、新武器、新装备赋予的底气。
他转身,向送别的鲍启盛一行人郑重行了个军礼。鲍启盛回礼,轻轻点头,一切尽在不言中。
谢岩转身,一声令下:
“出发!”
引擎轰鸣,林双喜领着侦察连打头阵。他如今鸟枪换炮,征用一辆212吉普作为座驾,此刻意气风发。
队伍依次启动,踏上注定充满腥风血雨的征途。谢岩心中默念:“语燕,照顾好孩子们,等我拿下抹布,就来接你们。到时候,满山的宝石,任你挑选。”
谢岩他们选的路线,并非直捣抹谷,而是从当前的根据地向北,沿着缅玉、寮国边境抵达缅共游击战活跃的孟拉区域,再折向西北,沿着缅玉、华夏边界行军,直至以邦桑为核心的老根据地。
向缅共中央象征性汇报后,继续向西北前进,经过邦毛、滚弄、南坎一线进入果敢区域,随后南下,横渡瑞丽江,攻打孟密,最终占领抹谷。
这条路,虽在地图上绕了个大圈,但沿途基本是缅共武装活动频繁的地带。缅军在此区域的控制,仅限于一些孤立的坚固据点,兵力有限,相对安全。
有两个地方需格外留意:一是驻扎在南坎,切断果敢与邦宋联系的缅军据点;二是在瑞丽江南岸秘密驻扎的缅军主力。
不过,制定这条行军路线时,队伍的高层领袖未尝没有示威之意,想要展示自家的实力。
更重要的是,参谋长林成霖此次也随队出征,他将与谢岩同行至果敢,然后分道扬镳,肩负着与“果敢同盟军”首领、缅共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彭佳声,以及“克钦独立军”领袖早日建立联系的重大任务。
这两支武装,是实现苏晨“平缅五策”战略构想的关键支持力量。因此,参谋长林成霖亲自出马,任务就是争取“果敢敢死队”和“克钦独立军”的支持。
考虑到这次出征携带大量物资,又有众多车辆伴随,谢岩和林成霖商量后,决定走大路。虽然容易暴露,但利于机动。
刚出发的这段路程,属于缅军和游击队活动交织区,但游击队明显占优势。缅军通常龟缩在工事中,偶尔外出巡逻。鉴于谢岩他们展现的强大实力,巡逻队遇见他们,第一反应可能是逃跑而非战斗。
正如预期,沿途小股缅军远远看到他们,目睹其威风凛凛,纷纷躲进工事。谢岩一行有更重要的任务,不愿在这些小角色上浪费时间弹药,以免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于是,这一路行车顺畅,直达景栋。
抵达这座坐落在掸帮山脉深处,缅语最偏僻的小城时,天色已近黄昏。谢岩安顿好部队扎营警戒等事宜后,外出侦查的林双喜传来消息,说有一队自称缅共815军区的人请求见他。谢岩想了想,同意了会面。
然而,当他见到这群人时,着实吓了一跳。
原因很简单,眼前的这帮人,说是军队,更像是流浪汉。一个个衣衫破烂,面容憔悴,胡子拉碴,如果不是肩上扛着步枪,简直就是一群逃难的山民。
不过,谢岩很快在人群中认出一张熟悉的脸孔,他脱口而出:“蒋志敏,怎么会是你?你怎么会变成这样?”
那人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愣了愣,仔细辨认后惊喜地喊道:“我还以为是谁发迹了,打扮得跟电影里的米国大反派似的,原来是老弟你啊,谢岩,混得不错嘛!”
谢岩快步上前,紧紧抱住蒋志敏,用力拍了拍他的背,然后拉着他就往自己的行军帐篷里走。
掀开帐篷帘子时,突然想起一件事,回头对门口站岗的警卫说:“都是自己人,给他们弄点吃的,看他们那样子,都快饿瘪了。”
蒋志敏对着谢岩感激的一笑:“还是你懂我,这顿饭的情,我记下了,改日一定加倍还你。”
谢岩哈哈大笑:“一顿饭算什么,走,我们进去说话。你先跟我说说,你是怎么到这儿的,又怎么弄成这副模样。”
进了帐篷,两人随意坐下。蒋志敏长叹一声:“阿岩,我迟早要跟你说的。其实我这次来,就是打算带着兄弟们投奔你们,邦桑那边,我实在待不下去了。”
谢岩闻言一愣,问道:“志敏,咱们虽然不在同一支部队,但也是老战友了,当年咱们共过患难。
你这话讲得不清不楚的,815军区在缅共内部,也算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你蒋团长手下也有上千兵马,谁敢不把你当回事?”
蒋志敏苦笑:“上千兵马?那都是老黄历了。阿岩,你长期在外,不知道邦桑那边已经乱成一锅粥。
你清楚的,我原本在华夏当过兵,退役后跑到缅玉,也算是裤脚兵出身。我带的这支部队,主要是裤脚兵,巅峰时期确实有超过一千的兵力。
但是后来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