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是辽东最新一期辩论的主题。
这两句话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
“殿下,你确定要去?”
刘恢诧异的看了看郭嘉,“为何?”
郭嘉诡异的笑了笑,“殿下恐怕不知,自己已经成为了辽东大学学子的模范了。”
刘恢:?
‘我成了明星?偶像?’
“你的意思是我们直接去会影响辩论?”
郭嘉点了点头,“我们还是稍微收拾一下再过去。”
刘恢想想也是,长期锻炼加上营养跟上,自己现在身高和刚入大学学子也差不了多少,冒充一下学生还是可以的,毕竟,这个时代没有视频,连照相机都十分遥远。
二人稍稍打扮改装一下,拿到了辩论台靠后墙角的票,二人和典韦一起来到学校。
很快就进入了辩论台。
没想到,今天主持辩论的是管宁。
管宁来到台上,此时,整个辩论台座无虚席。
管宁大声说道:
“今天辩论的主题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这两句话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是孔子对学生子张询问为官之道的回答。
孔子提出: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道以远,不责民之所不能。
今临之明王之成功,而民严而不迎也;道以数年之业,则民疾,疾者辟矣。
故古者冕而前旒《liu》,所以蔽明也;统絖《kuang》塞耳,所以弇《yan》聪也。
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这段话的主题是怎样为官为政,是围绕君子或官员如何安定自身、治理百姓的问题展开的。
孔子主张:官员在治理百姓时,理想不可提得太高,目标不可设得太远,不可对百姓提出过分要求,苛求他们做力所不逮的事情,即:“不临以高,不道以远,不责民之所不能”。
如果官员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太高,百姓做得痛苦,最后必然敬而远之、逃之夭夭。
君子或官员对待百姓应该怀抱仁慈和宽容之心,像古代帝王那样,在冠冕上挂一串串玉,告诫自己对百姓不可过于苛责;用破布塞住耳朵,警惕自己对民众不要过于精细。
简言之,水太清澈,则鱼无法存活;人过于苛察计较,则无人愿意跟随。
毫无疑问,此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主要是针对官员如何施政而言,即治理百姓不可要求太高,不能过于苛求,宽容的对象是百姓,而非君子或者官员自身,亦非所有的人或事。
这句民言谈的是“治民”的智慧,而非治吏的要求。
然而,此时大汉的官员早就拿来当作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
原因很简单:解释权在他们手里,如何解释自己说了算。
随着管宁的话,台下议论纷纷。
“肃静。”
“接下来介绍辩论双方。”
“支持适用于官场正方的是来自扬州的顾雍,反方来自冀州的张春”。
台下响起了热烈掌声。
刘恢则掏了掏耳朵,拉着郭嘉问道:“扬州顾雍?”
郭嘉点了点头,“是扬州顾雍,殿下认识?”
刘恢一阵苦笑,顾雍生于168年,扬州四大家族顾家之人,东吴名臣,后来被评为“魏晋八君子”。
顾雍是个能臣、干臣,但是还有一个身份。
“奉孝,我没记错的话,他应该是伯喈老师的学生。”
史书记载,顾雍年少就拜入蔡邕门下,此时快16岁了。
“是吗?”
郭嘉看着刘恢,调侃道:“只是不知道他是师兄还是师弟?”
“你小子,还在为之前的事情计较?”刘恢岂能不知,这小子是说去年强行当师兄的事情。
“不说了,听听他们怎么说?”
二人来到台前,给在场的人微微鞠躬,然后来到两端台上坐下。
“辩论正式开始。”
管宁说完以后,端坐中间。
“人非圣贤,如果要求太过,任何事情都吹毛求疵,那么,何人来做官?何人敢做官?”
顾雍的话,明显是在进行概念模糊。
郭嘉赞叹道:“光这一手,我们这同门不简单。”
刘恢点了点头,因为他知道顾元叹是何人?只是他不明白,为何之前考试上没有他的名字?
“顾同学的话,我实在不敢苟同。
这也是天下大部分官员的想法,也成了不少人贪污腐化的护身符。
在下看来,治国首先是治吏,如果吏治不清,国将不国。”
“张同学大谬,如果是这样,何来辉煌的四百年大汉?”
“顾同学明显顾左右而言他。
韩非子提出:“闻有吏治随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故明主治吏不治民;故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
由此可以看出,治吏的重要性。
治吏就不得有灰色地带,要么白要么黑。
否则,灰色地带随时变黑,这也是对任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