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烨:“……”
这也行?
宋志安:“……”
学到了!
山里的孩子,挑野菜是从小就会的,也不用教,拿了铲子就开始挖野菜,嘴里还跟着祝晓敏在背诗。
重复再重复,重复十几遍之后,祝晓敏只起个头,让孩子们自己背全诗,再之后,一个一个抽查,没有背会,就再带着大声背几次,直到背下来为止。
罗烨跟在旁边,默默的挖着野菜,听着孩子们大声的背诗声,有些心痒痒。
这诗他会,他会很多诗,可是却从来没有这样大声的背出来过,更没有和这么多人一起背过。
明明都是不如他的孩子,可是听他们背诗的声音,就能感觉到他们的快乐。
整整一个下午,一首诗孩子们已经都背的滚瓜烂熟,野菜也挖了两大筐,连孩子们的衣服里也兜了好多,罗烨的小背篓里也满满的。
祝晓敏心满意足,带着孩子们往回走,不再背诗,而是教开唱歌儿:“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回去的时候,二班、三班小一些的孩子刚刚结束了半个小时的自由活动,祝晓敏让孩子们把野菜全部留在知青点门口,帮忙扫了衣服,回里边去做练习。
他们还没有进教室,二班、三班的孩子已经听到他们唱歌的声音,忙纷纷打听去做了什么。
一班的大孩子们还处在兴奋里,纷纷说着新名词:“我们去采风了。”
“祝老师教我们背诗,叫《春晓》。”
“我们还唱歌,在山上唱歌可有意思了。”
小燕子这首歌,前几天刚学,可是坐在教室里唱和在山上唱,就是不一样。
至于挖野菜,那是从会走路就跟着大人要做的事,倒没有人拿来炫耀。
二班、三班的孩子羡慕了,见宋志安一进来,立刻纷纷的嚷:“宋老师,我们也想去春晓,也想采歌。”
那叫采风,那叫唱歌。
宋志安笑的灿烂,点点头说:“嗯,大家都有机会,别急。”
这个时候,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野菜长的正好,熊孩子们带出去干活挺好的。
以前他们想挖点野菜,都是趁着上工中间休息的时间,一个春天所有的人都动员,也就挖上几筐,可今天一下午,就挖出来三筐。
罗烨被一大堆野菜冲昏了头脑,早把背诗的事抛之脑后,连练习课都没回去,挽起袖子,忙着把野菜摊开晾上,生怕在筐里堆的久了烂掉。
过去那些年,野菜可是他们食物的主要来源,可是罗亭渊不可以到处走,只凭他一个人挖不了多少。
晚上,上工的知青们回来的时候,听宋志安说起来,也顿时惊了,一顿议论之后,第二天就折回好多新发的柳条,大家一边背书一边忙着编出十几个小背篓来。
于是,隔了一天,二班的孩子也被带了出去,一人发一只小背篓上了山。
这天没下雨,学的是另一首诗:“《鹿柴》,作者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笞上。”孩子们一边挖着野菜,一边跟着陈旭东的声音一句句的大声念着。
今天带课的是邢庆生、周东一、邓爱民、李明江一组,一起来的是邢庆生,罗烨依然跟着一起。
等到回去,知青点收获的又是两大筐加十几小背篓的野菜。
二班的孩子也跟着采了风,背了诗,三班的熊孩子们不干了,几乎吵翻了天。
六七岁,正是狗都嫌的时候,第二天,老师们“没有办法”,只好把三班的也带了出去,这一天是项志宽、杨爱军、于毅光、杜国安一组上课,出去的时候是谢承志带队,因为这么大的孩子最熊,除了杨爱军,还多一个王小雅跟着一起,依然带上罗烨。
这一次,又是另一首诗:“《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个班,学的是三首不同的诗,先是纷纷向老师提问,为什么学的不一样,最后苗诗文过来了,侧头笑说:“你们不是一个班,就是学的不一样,但是你们天天在一起玩,就比比看,什么时候能学会另外两个班的诗?也比比看,谁能教会别的班的同学背诗?”
好嘛!
孩子们一听,卷起来了,连回家的路上也是憋足了劲吼着背诗,家长们远远的听到,以为在吵架,走近了一听,没听懂在骂什么,反正几家孩子都面红耳赤脸红脖子粗的。
再一问,是分别有老师带出去,在山里学背诗了,带队的又是哪几个老师,跟着的是哪几个老师,又学会了什么云云。
手讲比划的,再把诗大声背一遍,都得意的看着听不懂家长们。
家长们听不懂诗,可是去一大队大队部打听一下就知道了。
知青点三十五个知青,有四个是高中生,这四个高中生就分别是谢承志、祝晓敏、苗诗文,陈旭东。
平时给孩子们上课的,都是初中生,带着出去背诗的,可都是高中生。
家长们乐意了,挥着巴掌骂:“你给老娘好好背,不许乱跑。”
隔一两天又问:“有没有教新的,给老子听听。”
于是,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