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小鬼子的申城派遣军和第 10 军还包含了通信部队,铁道部队和航空部队等辅助性攻击部队,就包括重炮部队也有许多,所以小鬼子此时在申城的总兵力已不下 25 万人。
虽然说最早登陆的第 3 师团以及第 11 师团,也因国军官兵的浴血奋战抵抗,导致小鬼子的这两个师团伤痕累累、受创颇重,但随着小鬼子的第九、第十三、第十六等小鬼子的师团登陆。
很快小鬼子的兵力就补充起来,除了将那些损失的小鬼子补充到位,还补充了大量的新生力量师团。
当然,还有小鬼子海军陆战队的协助,以及小鬼子第三舰队和第四舰队的支持,所以现在在整个淞沪战场上,小鬼子的空军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主力,以压倒性的优势将国军空军和海军消耗殆尽,打得国军节节败退。
现在的国军空军也已经损失殆尽,国府完全丧失了制空权、制海权以及陆权,所以陈振华也知道,此时的小鬼子申城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现在已成为华中方面军总司令。
所以他对于国军的溃败并非置之不理,而是强硬推动日本政府发布了攻占华夏首都金陵的大陆第 8 号作战命令。
当然这是松井石根大将,强逼着小鬼子的大本营下达的命令,但也代表着日本政府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将华夏国军彻底打服投降,但却忽略了国军的强烈抵抗意志,忽略了此时最高统帅部的抵抗决心。
陈振华知道接下来,从申城撤离的国军溃兵就不会再停下来,当然,小鬼子的沿路进攻也不会停下来,而是持续不断的向金陵方向追击。
小鬼子从申城向金陵前进的道路有两条,第一条是从太湖北岸沿京沪铁路线,经苏州、常州、镇江至金陵。
第二条是从太湖南岸,沿京杭公路经湖州、宜兴、溧阳至金陵,所以,此时的松井石根大将信心十足,决心利用手中的二十万大军,对远在三百公里外的金陵,进行大范围深远战略包抄。
所以小鬼子最终采用的攻击路线和步骤是,北路沿京沪铁路线,用原来的申城派遣军,包括第 3 师团和第 11 师团,以及第6和第13师团为主,沿京沪铁路线,取捷径往金陵进行攻击。
第二条线则是沿南路京杭公路,沿线以第 10 军刚刚登陆金山卫的第 10 军为主,沿京杭公路对接金陵,实施包抄。
当然,通过左右两路大军,对金陵进行远距离的战略包抄,基于松井石根老鬼子的雄心勃勃,当然,松井石根也做了其他的部署安排,当然也是为了阻击金陵守军沿长江往南撤离。
所以松井石根派遣一部小鬼子兵力,经广德、宣城直插芜湖,截断国军从金陵的后退之路,同时派国琦支队,从当涂渡过长江,派天谷支队从镇江渡过长江,这两支部队将在长江北岸汇合,夺取金陵的浦口和滁州,阻止金陵的守军撤离长江。
当然,陈振华知道,这是小鬼子对于金陵实施的大包抄战略,并且最终证明,经过小鬼子的努力,也彻底实现了这个大包抄战略。
所以最终导致了,国府在金陵 30 多万华夏军民,惨遭了大屠杀,当然,后世的很多史学家,做了大量分析,国府为何在金陵没能守住。
一方面由于小鬼子的兵强马壮之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问题,那就是金陵的地理位置问题,金陵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一直是华夏南方政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号称六朝古都。
金陵在地缘战略上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的西面和北面,都是浩浩荡荡的万里长江,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方向流向,在金陵这里拐了一个弯,然后一路进入到东海。
这近两千年的历史过程当中,成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南侵时,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毕竟那个时候想要渡过天堑长江,那是非常困难。
但是现在华中方面军和申城派遣军,却并不是从北方进攻,而是从淞沪战场上,从申城直接向金陵迈进,而金陵的东面和南面的地理自然条件堪忧。
东南和南面的地理条件,并不适合大兵团作战,尤其是防御作战,毕竟,金陵的外围,除了几座小山包外,比如汤山、紫金山等丘陵外,其余的地方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
用兵法的术语来说,金陵就是一个死地,一旦渡过长江,那么金陵将无险可守,尤其是从南方和从东南方入侵。
毕竟,滚滚的长江不但不能成为阻止小鬼子扩大侵略的一道天堑,反而成为国府守军不得不背水一战的一道桎梏。
如果金陵守不住,那么防守金陵的守军,除了跳进长江外,别的地方想撤都没地方撤,经过淞沪会战之后,国府由于历史上阻止的淞沪会战撤退指挥不力,所以导致了淞沪会战大溃逃,最终演变为大溃败。
70 多万的大军,一路上如同丧家之犬般落荒而逃,等他们一路溃逃到金陵之后,就只剩下十几万人了,同时大部分官兵都缺枪少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