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枝巷杨府来了几个客人,杨真真和杨松喜笑颜开地把人迎了进去。
杨松过来送货,是昨天才到的。
来的客人是大同县茶叶商梁太老爷、梁老爷、梁夫人、梁杰。
几人见到杨真真,就一齐跪倒,口称“拜见妙真大师傅,谢大师傅对梁家再造之恩。”
杨真真慌忙搀起老太爷,让其余几人赶快起来。
梁杰起来后,对杨真真深施一揖:“梁杰见过妙真姨!谢妙真姨对梁杰的提携。”
一板一眼,甚是规矩。
原来,二十多天前,杨真真去宫里看望太后,正好遇到皇帝皇后去给太后请安,闲话间,皇后就提到大皇子已经七岁,日日跟着太傅读书,需要年龄相仿的一个伴读。
太后和皇帝提了几个人选,都被互相否定了。
杨真真脑子一转,想到了大同县那个吐血的孩子梁杰,想到他昂首挺胸说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时的表情,就随口推荐道:
“贫尼知道一个孩子,年岁与大殿下相仿,虽然出身商户之家,但是身怀远大抱负。贫尼观他不是常人,若禀性不变,定然有所作为。”
皇帝和太后都是一顿,异口同声:“大师傅请细说。”
杨真真就把她了解的梁杰的情况说了一遍,当然捡重点说.
生病吐血的事情没说,佛幻化商人考验乞丐的故事说了,她和梁杰之间精彩的对话也说了。
太后、皇帝、皇后听得津津有味,心道大师傅的学识自不用说,难得这孩子小小年纪有如此认知,一致认为——就他了。
虽然出身差了点,但是大师傅推荐的,可以弥补出身不足。
大师傅拥有超高正确率,这已经成为大业国顶级领导三人组的共识。
就看大业国这短短几个月发展,一切变化是从大师傅进京开始,就知大师傅是个神一般存在的人。
皇帝想:就连了无大师都说,大师傅是利国利民之相,她推荐的伴读,一定不会错。
这样想着就直接开口了:“还请大师傅让梁公子早日入宫。”
杨真真反而有点不敢保证了:“贫尼需先问问梁家意向。贫尼今日推荐了他,也是出于对这孩子的认可,不敢代梁家做出这个决定。”
太后嘴一撇,非常不以为然:“大师傅尽管告知梁家,进宫给皇子伴读是天大的荣幸。莫说他是个商户,就是一品大臣,也没有不愿意的。”
杨真真看向皇帝,皇帝点点头。
再看向皇后,皇后笑道:“大师傅放心,梁家肯定愿意的。”
看来是自己想多了,这个时代的民众哪有那么多想法,为皇家做事,一向都是荣耀。
杨真真讪讪而退,只说回去就给梁家去信。
这不,梁家接到杨真真的信,高兴坏了,这泼天的富贵从天而降,直觉认识妙真师傅就是祖坟冒烟的成果。
急于脱离商户的梁家,有个孩子在宫里当伴读,几乎就是半只脚迈进了仕途。
跟着皇子的师傅太傅读书,对梁杰而言,就是成功了十之六七,以后考个功名是顺理成章的事。
大皇子不出意外就是以后的太子,如果梁杰再聪明伶俐点,那前途,真是不可限量!
不敢想啊,越想越激动,越想越心惊,越想越觉得妙真师傅就是他梁家的大菩萨。
当下决定,立即去京城买宅子,老太爷就留在京城照顾这个有出息的唯一孙子。
第二日一早开祠堂拜祖宗,又去给祖坟烧了纸,下午到桃花庵捐了五百两香油钱,又买了一马车的礼物赶到下马村向杨松王氏恭恭敬敬奉上。
且不说梁家在大同县如何忙碌风光,杨县令夫妇如何为他家高兴,一群商业朋友如何羡慕嫉妒恨。紧赶慢赶,八月十三,他们终于赶到了京城金枝巷。
看到大师傅,自然每个人都是热泪盈眶。
那是感激的泪水。
梁老爷先掏出杨县令的信递给杨真真。
曾氏拿出礼品,是一大堆精致的吃食和几套稠质淄衣、六对银镯子,又奉上一千两银票,就这样,几人也甚觉过意不去。
杨真真收下了吃食和淄衣,对那银镯和银票却是坚辞了。
曾氏就和她耳语,说吃食都是自己厨娘做的,银镯不值几个钱,是给她留着打赏人的,她现在好歹是有头有脸的大师傅了。
杨真真感激地一笑,只好把银镯子收下了。
心里把曾氏看得更亲厚了,算起来,曾氏和秦氏都是她在微末之时结下的善缘,还有陈老夫人,她最对眼的一个老太太。
只是来了这么久,还没学会当主子,但是在银钱上,她自认为是大方的,府里几个员工都很满意呢。
梁家会做人,她杨真真也得会做事。
她现在跟以前不一样,在京城,有宅子有商铺,拿着月薪,又拿着皇家产业的股份, 那一千两,在以前看来是天大的数,在现在看来也不是高不可攀,毕竟她现在住着几万两的豪宅。
而梁家,正是用钱的时候。
加之昨日就听杨松说了,梁家给桃花庵捐了五百两银子,又给老杨家送去了整整一车的东西,说是中秋节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