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已经当了将近17年的太子,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熬成了中年男子,他比谁都想先登基做皇帝。
所以,当时李豫让他趁乱逃出长安时,告诉他的就是,“父亲,长安危在旦夕,您作为未来的储君,不可留在此!儿子,愿意替您拖住叛军,为您平安到达灵武争取更多的时间!”
李亨虽然懦弱、谨小慎微,但是他不傻。
“孩子,他们都说剑南道是最安全的去处。为何你却要劝我去灵武?”
李豫耐心地将后世的部分历史史实一一与他分析。
“剑南道虽是最佳的安身之所,但是绝不是一个中兴之主应该待的地方。易守难攻是优点更是缺点。一旦进入成都府,父亲想要再回到中原,重新执掌天下就难了。”
李亨还是不太明白。
“这灵武距离安禄山叛军的老巢如此近,会是一个好去处吗?我这一去,怕是凶多吉少,能平安到达否?”
他这把年纪了,还没有坐上天子的宝座,真不想半路上就被叛军杀死了。
李亨的这点心思,李豫看得真切。
他把聪明睿智、能征善战的弟弟李倓,推荐给了李亨,“父亲,叛军已经倾巢南下,你一路上避开主官道即可。而且,李倓陪着你,您怕什么?”
史书记载,李倓最像年轻时的李世民的少年王爷,他英武果敢且武艺高强。
在安史之乱中,也是李倓极力主张让李亨去灵武的。只不过,这一世,李豫因为是穿越者,抢先向李亨提出了这个意见而已。
当时的李倓一听,也向李亨表示,一定会拼尽全力,将父亲李亨平安送到灵武。
有了这两个儿子给自己殿后,李亨终于下决心去灵武。
李亨到达灵武后,受到了朔方官员的欢迎和支持。
至此,唐朝中央掌握了朔方军。
根据唐朝的兵力分布,朔方那里最起码驻扎了将近7万的兵力。
有了这7万的兵力,唐朝对抗叛军的筹码就多了。
现在李豫担心的是,李亨是否能够像当初约定的一样,愿意去攻打范阳。
安禄山虽死,但是他的余党还在,史思明又称了帝,所以要彻底打击叛军的士气、信心,那就是一锅端了范阳。
李豫决定提笔给李亨写信,在信里约定和他一起共同举兵,只不过李亨是去攻打范阳,而李豫则是攻打洛阳。
“天下皆盼父亲消息,渴望父亲塑造鸿业。范阳乃叛军老巢,父亲若是举兵攻下,必是创举!儿臣决定”
在信里,李豫和李亨约定了一起举兵的大概日期。
把李亨的信,送出去后,李豫就在发愁,怎么回李隆基。
史书记载,李隆基和李亨在马嵬驿分道扬镳之后,李隆基入了四川,李亨到了灵武。
不久,李亨在百官的推崇下(自导自演),登上了皇帝宝座,然后遥尊远在四川的李亨为太上皇。
当时的李隆基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依然顾全大局,颁布诏书,承认了李亨皇位继承的合法性。
但是,这一世,不一样了。
李隆基还在长安,李亨却达到了灵武。
以李亨谨小慎微的性格来说,他大概率不会称帝。
所以,只要李亨继续扮演乖巧听话的太子,和李隆基的关系也不会太紧张。
李豫想通了这层关系后,就给李隆基回了信。
信的内容,非常简单明了,那就是李亨去灵武是为了搬救兵、杀叛军。
李隆基收到李豫的信后,沉思良久,选择了相信。
他也只能选择相信了。
死了个安禄山,又起来一个史思明称帝。
当下叛乱没有平定,李唐宗室不能再离心。
几日后,李豫登上潼关的城楼,看着远方不断靠近的大军,心里有些激动。
他非常期待见到传闻中,福禄寿齐全的传奇性人物郭子仪。
史书记载,安史之乱发生后,在众多平叛的将领中,只有郭子仪得到了善终。
郭子仪是在武则天时期通过武举考试,从而进入仕途的。
他历经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这七朝,其中又充当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的保护神、擎天柱。
每次大唐陷入危机时,也是郭子仪一次次地扛起救危大旗、力挽狂澜,可谓功劳卓著。
自古以来,皇帝都忌惮功功高震主的大臣、将军,但是唯独郭子仪例外。
能够到死都能够盛享荣宠,这和郭子仪张弛有度的性格有关。
“报!”
“王爷,郭子仪大军,还有一百里就到了!”
斥候小跑上来,向李豫回禀。
李豫按耐住激动的心情,匆匆下了城楼,然后命令所有武将都出城迎接郭子仪。
彼时的郭子仪,还并不是大唐的擎天柱,顶多只是众多名将之一。
众人见李豫对他如此看重不免有些惊诧,要知道,彼时的郭子仪,已经是60岁的老人了。
在古代,人的寿命都很短。
他们都觉得,郭子仪这把年纪,也不能再创什么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