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更何况没有派遣擅离防地,也是重罪。
杜克功在利津为李易接风洗尘,也算是见面会。都互相熟识了,第二天就骑马的骑马,坐车的坐车,浩浩荡荡奔了济南。
孔胤植时年27岁,并不是文弱书生,和他的老祖先孔
子一样,也是骑得马射得箭的。从利津起,就陪李易骑马而行,相比山东这般坐车的文官,就强上许多。
这个时代的马车是木头轮子,哪有什么减震,坐车就是遭罪。不过坐轿子要走这二百里路,那就跟不上大部队了。逼得不会骑马的只能坐车遭罪。亏得路程不算太远,很快就到了。
济南气候宜人,历朝历代名人辈出,不然杜甫也不会感叹“济南名士多”了。 李易盘桓两日,孔胤植领路,一行人启程去曲阜。
一路上山东官员不但不见少,反倒因为曲阜数十官员到济南届迎,规模更加庞大。
轩辕黄帝诞生于曲阜的寿丘,李易当然要先到寿丘拜祭一番,然后才到曲阜。
曲阜的建筑很新,没有历史的沧桑感。经过当地官员解释,李易才知道明正德六年,也就是1511年,河北刘六、刘七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破曲阜,把县城焚烧一空。现在的建筑都是重建的。
这让李易又是一番感叹。自古农民起义循环往复,就是一个对社会破坏的过程,没有什么建树。就算朱元璋这样成功上位的,也不过是一个皇帝取代另一个皇帝,谈不到有什么积极意义。
这些农民大字不识几个,自然蔑视礼教,蔑视知识,烧杀抢掠是他们的本性。就算后世被讴歌的李自成洪秀全之流,也比黄巢张献忠这些恶魔强不到哪去,刘六刘七看名字也就知道本质,除了疯狂破坏,实在乏善可陈。
李易在曲阜孔庙祭拜了孔夫子,山东官员没人觉得不妥。李易的军队一直纵横海外,对大明百姓有功无过。而且李易有童生身份,虽然低微些,毕竟算是标准儒生阵营。孔胤植主持了李易参拜孔子的仪式,就正式宣告了李易是儒家传人。
李易对这个修订六经,留下《论语》的圣人并无反感
。孔子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种思想对后世康有为、谭嗣同和等人都影响颇深。明代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心学极盛。然而就算王阳明,也不过是站在孔子的肩膀上,进行阐述和发挥。
后世曾经有一段时间完全抛弃了孔子学说,不讲仁义,辱骂父母不敬师长,结局是道德沦丧几十年都挽救不回来。
这个时代,许多读书人对李易有所抵触是因为“利”。李易一直在逐利,甚至不择手段,灭国败家。
今天在孔府,孔胤植给李易讲了两个故事:孔子学生子路曾经救过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不但没唱高调批评子路,还高兴地说:“你做得对,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由此可见,孔子的“义”不反对“利”,甚至一生多次教导学生,用金钱回报好人好事是没错的。
后世常常讲奉献,不提金钱,实际上严重打击了人们做好事的积极性。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沦落为奴隶,只要能把这些人赎回来,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打算来个无私奉献,做好事不留名。孔子把子贡臭骂一通,批评道:“子贡你错了!你不领钱做了坏榜样,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有几个像你这样的傻子愿意做赔钱买卖?”
《论语》里面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李易记得当时老师解释说: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做个道德高尚的人,就不能计较利益。
这让李易很困惑:自己是不是太重视“利”,会把国人带沟里去?今天孔夫子的教诲才让李易茅塞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