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被薅秃了头而不自知的鞑子使节团后,刘寒站在保宁城外踟蹰了片刻。
他的身后跟着摇黄军的部分将领,对于刘寒的做派,众将领心思不一,邻水军原将领郭秀清、李丰和等人,都十分赞同并且心里安生了不少,毕竟他们都经历过饥饿,知道缺粮食的严重后果,更明白在军队中粮食的重要性。
只是章火旺周铁子等原大西军将领就不这么想了,粮食虽然很紧缺,但他们对刘寒为了粮食向死敌低头的态度持略感不满,倘若不是鞑子,他们每个人都至少有个伯爵以上的爵位,在大西国位高权重不说,前途也是大大的有,鞑子毁了他们的一切。
而阿济格就是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但刘寒却选择放走了他。
这让章火旺等人都绷着个脸十分不开心,只是仿佛没有人在意他们,而他们又不敢明着说出来,只是时不时的抬头看看李定国这个老上司,但此时的李定国看起来心情很是不错,似乎用阿济格换粮食是很值得开心的事情,这让章火旺心情更郁闷了。
刘寒当然不知道部下的心思这么多,事实上即便知道了他也不在意,真特么的都吃饱了撑的,老子费这么大劲搞粮食,你们倒还不乐意,真有骨气的话,到时候有本事你别吃。
见大事已定未来可期,刘寒挥挥手示意众部下回城。
“还是你有办法,兄弟我不得不佩服。”李定国望着鞑子离去的方向慨叹道。
于没有固定根基的流寇而言,最重要的就是粮食,但最难搞的也是粮食,摇黄军缺粮食时,李定国做的最坏的打算是带着部下出川,去汉中、去湖广等鞑子占领区打劫那边的大户,这种行当虽然危险,但收效很不错,那些士绅在当地经营良久,即便缺粮十年,他们也不会饿着,这种事儿李定国之前没少做,属于驾轻就熟。
缺点就是危险性高,需要长途跋涉,返程时由于要运粮,速度就更慢,很容易吸引到鞑子军队,并将战火引到川蜀。
可现在李定国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发愁的粮食问题,在刘寒眼里或许根本不算什么,先是郑家,后是沈言,就连鞑子来交换个俘虏,也能大薅特薅,虽然看起来毫无章法,但却有奇效,而且这种事李定国连想都想不到,他甚至连郑成功是谁都是从刘寒嘴里知道的。
“佩服有个毛用,我的事儿忙完了,接下来该你来忙了,可不许叫苦!”刘寒说完便也翻身上马,朝着保宁城城门走去。
李定国被刘寒吊了两句一时还没回过神儿来,等刘寒都走出十米远了,李定国才突然开始皱眉,什么叫接下里该我忙了,你慢点走,要忙咱们一起忙……
……
公元一六四七年十月初五,已经准备了一个多月的搬迁工作正式开始,从邻水城到成都距离可不算近,成都城内的军营早在刚拿下此城时便已经在加紧建造,此时已经初具雏形,按照刘寒的计划,等将邻水军营里能用的器械屋子搬迁过来,军营
基本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其次是制造局,这是在刘寒心目中除了军队以外最重要的核心,制造局目前已经拥有各类工匠六百多人,另外还有流水线学徒等一千两百多人。
流水线这种生产方式自然是刘寒提出并命令执行的,大规模生产的情况下,流水线是效率最高的生产方式,没有之一。
但这种生产方式却天然的被匠人们所排斥,原因很简单,在技术传承这块,中国这块土地有史以来一直都是师父传徒弟,甚至有相当大部分的人只传自己的嫡系后代,更甚者有的还传男不传女。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一项技艺,会的人多了,竞争自然也会变强,倘若只有自己会,那当然吃穿不愁。
事实上即便到了后世,在刘寒生活的那个年代,这种情况依旧存在,而圆明园被焚毁后之所以没有重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很多技艺已经失传,即使有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加持也无法做到。
刘寒当然不允许这种情况存在,对于制造局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刘寒采用的是大棒槌加枣子的方法。
刘寒规定,匠人必须将自己所了解的技艺分成若干个步骤,分别教授给不同的学徒,不从者,不论何职一律逐出制造局,并且不允许摇黄军势力范围内任何人雇佣。
二者凡是按照刘寒的要求做到并且做的很好的匠人,刘寒会给予加薪以及不菲的银两奖励。
这表现在具体工作上就是,以熟悉遂发式火铳的匠人为例,将遂发式火铳分解为若干个零件,比如生产枪管的只负责枪管,打磨火石的只负责打磨火石,所有的零件最终交到匠人手中,匠人负责检查零件是否合格以及组装工作。
不得不说,这大棒槌锤的够狠,可以说很霸道,制造局匠人的月俸本来就不低,甚至比军营里的步军都高,这一点不止一次遭到部下的不满,而且制造局还提供稳定且良好的保护,出了制造局,这些匠人又会再次轮落到社会底层,被士绅和地主们欺负。
对于这些匠人们来说,分享自己的一部分技能,不仅可以提高月俸,还能拿到不菲的奖金,最重要的是,刘寒只是让他们把步骤分解,而非全部教授,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