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屯那边学院的情况如何了?”
第二天一早,朱正便带着几个肱骨大臣在京都城中奔波起来,信国公也连夜赶回了城里,一路随着朱正往西山屯赶,如今西山屯学院已经不光是收留了之前白莲教的那些难民。
因为科技的发展和西山屯闹出越来越大的动静,不少有远见的官僚之家都开始想方设法将自家的子侄送进西山屯,意图跟上圣上的步伐,不会丢了这百年荣耀。
所以现在的西山屯教育学院,那是师生众多,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学院现在学生是越来越多了,先生的数量都有些吃力。臣按照陛下您的意思,将所有课程都分成了九大学科,汉文、数学、物理、地理、历史等等这些,都按照陛下的旨意,分门别类,分年级进行教学。”
“重点是高年级的学生都分科了,文科和理科的教育侧重点不同,但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先生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咱们的文献资料实在太少了。”
信国公想了想,直言不讳道。
以前不觉得,他只管打仗立功就是了,但现在管着一个学院,却发现原来教育是这么有门道的一件事。
而且,那些文人原来也不像他想想中那样,迂腐又烂臭。
实际上,现在西山屯很多先生都是自愿不要钱就来上课的,为的就是想为国家尽一份力,将这些学生培养出来。
可即便是有这些人的帮助,西山屯的学院也还是格外的吃力。
要知道,这九门学科,除了汉语是以前有的,其他的虽都有涉猎,却并不是系统的知识,这些先生即便是拿着朱正的教材,可自己也是一知半解,不得要领。
又没有资料文献可以查阅,更别提自学了,也不可能遇到问题就去找皇帝问吧?
所以,现在西山屯的教学可以说是所有人都在咬紧牙关硬撑。
“现在的先生,基本都是上次恩科时朕留意下来的人,他们有足够的创新思维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但并未经受过九门学科的系统性学习,让他们来当这开创历史的先锋,成为教育路上的开路者,的确是让他们受累了。”
朱正想了想说道。
“不过,一旦西山屯的教育实验成功,那对于整个大明来说,重要性那是不言而喻的。”
朱正有些无奈的说道。
信国公赶忙道:“陛下深谋远虑,学院的教
育一事的确是造福百姓了。不说别的,光是现在那些孩子们的水平,就已经远超以往那些同年龄的孩子。”
“即便是将来他们不入朝为官,也足够出去做掌柜做账房或者去做研究什么的,足够在外头安身立命了。”
朱正想了想也是点点头表示认可。
在两人说话之间,一行人已经来到了西山屯,马车畅通无阻,直接进了学院。
学院的教学楼又加了两栋,还有几个正在挖的基坑,明显是在建新的宿舍楼和教学楼,可见现在的西山屯学院有多受欢迎了。
透明的玻璃窗里,就是宽敞明亮的教室,可以清楚地看见孩子们正跟着讲台上的先生学的起劲,一个个眼睛都不眨一下。
朱正在远处欣慰地看了两眼,便拐了个弯向教学楼后方走去,再往后,便是图书馆。
不过,这个时代,是叫藏书楼。
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藏书楼里,朱正耗费很大的力气,收集了大量的书籍进来,俱是为了供给这些学生和老师的。
在古代,读书的成本很高,远远超出所有后世之人的想象。
而其中最高的花费,便是买书的费用。
能买得起书的,非
富即贵。
因为生产力落后,虽说造纸术早就有了,并且相当简单,但是能够用来印刷书本的纸却仍旧是造价不菲。
而同时,印刷术在这时候也并不是个成本低的事情,一本书的成本加起来,怕是早就超过了一个普通家庭半个月的生活费用。
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古代人都讲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将书本看得无比神圣,这样一来,这书本自然是不便宜的。
那些穷书生,要想拥有一本真正属于自己的书,基本上是不可能凑齐银子买的。
所以现在,大家的书基本上都是借着来,自己抄一本。
正是因为这样,朱正为了避免学生和老师困于买书的费用,所以干脆从宫中拨了一笔钱,建立了一个对外开放的图书馆。
在这里上学的,除了有些投机倒把,鼻子灵敏的官二代外,更多的还是白莲教当时收留的难民孩子以及西山屯周边的一些普通孩子。
能够让他们免费看书,这无异于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天堂!
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些孩子们学习起来才真正的心无旁骛,压根不用害怕生活的压力,如此一来,西山
屯的学生质量简直就到了一个恐怖的级别。
大抵是淋过雨的人对于手中的伞就会更加的爱惜。
藏书楼这里人来人往,几乎看不到任何一个空位,三三两两的孩子们,就像是朝圣一般走进或者走出这里,手中的书就像是宝贝般被呵护着,连一点褶皱都被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