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件拍品:明景泰青花八宝莲纹大盘,底价20万。”
终于出现了一件瓷器。
之前的器物,王景行都拿不准真假,更判断不了年代,虽然章洪文都说是真的,但王景行不了解他的水平,一直不敢出手。
如今瓷器出来,王景行终于可以作出判断了。
可20万是什么意思?
怎么可能这么便宜?
王景行上台仔细观看,青花八宝莲纹大盘口径约30多厘米,敞口,浅壁,圈足,通体绘青花莲瓣纹,内外壁均绘8朵莲花,修胎规整,纹饰繁密。
最让人震惊的是,足底中央青花双圈内赫然印有“景泰年制”四个苍劲有力的青花楷书落款。
明宣德之后近30年间,大明朝国势倾颓、内忧外患,动荡不安。
正统十四年,瓦剌发兵攻明,明英宗受宦官王振蛊惑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大败被俘。
明朝群臣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年号景泰。
没想到后来瓦剌居然无条件将英宗放回,以太上皇的名义被朱祁钰软禁在南宫。
景泰八年春,景泰帝病重,明代将领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复位,改元天顺。
一直以来就没有明确纪年款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瓷器问世,因此,这三朝被中外史学界称为明代瓷器史上的“空白期”。
不少史学家由此认定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没有精品瓷器。
但金属胎掐丝珐琅器这种超级费工的重器在景泰年间都能大放异彩,瓷器又怎么会突然没落?
王景行一直觉得,并不是明代空窗期没有精品瓷器。
只是由于连年战乱和改朝换代等原因,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生产的精品瓷器要比永乐、宣德时期大为减少,而且多数没有落款而已。
前段时间一直在看书,王景行在《明英宗实录》中看到有瓷都御器厂烧造瓷器的记录。
御器厂并未停止生产,只是这三朝禁止窑场烧造官样瓷器于各处货卖或馈送官员,违者处以极刑。
因此,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官窑精品瓷大概率只是专供皇室,并没有外流,然后基本都被损毁了。
李金鼎问章洪文:“老章,您怎么看?”
章洪文仔细观看了一圈,犹豫了一会,说道:“青花发色清晰,色泽浓重偏灰,釉面泛青,并有明显的开片纹,确实有景泰青花的特征。”
“但瓷胎比正常的景泰瓷更为洁白细腻,而且做工精细,关键是景泰瓷器从来没有出现过底款的,这明显违反常识。”
王景行仔细看了看,瓷盘施釉较厚,釉面下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
这些气泡有的单摆,有的一串,相互之间距离稀疏,分布自然,气泡几乎都已出现色变,有的破裂之后只留下了模糊的痕迹。
根据死亡气泡判断,这确实是明中期的瓷器。
“21万。”良久,才有人举牌。
“22万。”
这种拍卖会的拍品往往真假参杂,几件真品中夹杂一件赝品。
这件瓷器太不寻常,众人心中都不认为是真的。
叫价也只是一万一万的加,加到35万就加不动了。
这可是个大漏,见没人加价,王景行举牌。
“36万,36万还有谁要加价的吗?难得一见的明景泰青花大盘。”主持人问答。
“好的,恭喜这位先生。”
王景行以36万的价格拿下瓷盘。
王景行到台旁边刷卡付钱,拍卖方从台上取过瓷盘,用纸盒包装好交给王景行。
大概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易完成概不负责的意思。
接下去的拍卖品,基本都是金器和玉器,王景行并不感兴趣。
倒是李金鼎又拍下一件很少见的双联式玉璧,为黄白色青玉,由两形制相同的玉璧外切相连组成,相连处上下方均有透雕附设纹饰,饰卷云纹,造型别致,器形独特少见。
······
“最后一件拍品,明代陶俑一对,起拍价2万元。”
这是全场起拍价最低的一件拍品。
王景行一看,是一对高约20公分的陶俑,制作精美,造型奇特,陶俑双脚跪地,双手过头,举着一个大扁圆盒。
隐约可见黑地绘红白彩,可惜彩绘已经脱落。
王景行仔细一看,发现陶俑举着的盒子居然是个围棋盒子,透视进去,里面居然装着围棋。
只是可能由于泥浆糊住,或者太不起眼,没人发现圆盒的盖子是可以撬开的。
现场一片寂静,甚至都没人上台去看。
这种明代陪葬陶俑让人感觉不太吉利,也没有唐三彩那么受人追捧,市场价并不高。
“制作精美的明代陶俑,只要2万元。”主持人虽然极力吆喝,但始终没有举牌。
王景行猜测,如果是沐璘的围棋,那肯定不是凡品,举牌叫道:“2万。”
顺利成交。
拍卖会结束,已经到了晚饭时间。
李金鼎带着王景行吃春城特色菜。
顺便把李金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