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
“没有,就小姑一个人!”
老太太眉头一下舒展了不少:“行了,我知道了,你去叫你娘回来准备中饭。”老闺女回来了,中午必须得吃点好的,加上这段日子农忙,正好给大家伙补补。
四麦一听眼睛就一亮,放下背篓,蹬蹬就往外跑,听小孙女的脚步声渐渐远去,老太太站起身用围裙擦了擦手,站在墙角,仔细听着外面的动静。
“娘!”远远的,就听一声清脆的喊声,“娘!”声音越来越近。
老太太听见动静,激动的往前迈了一步:“哎哎,回来了?”
话音刚落,一个剪着齐耳短发的年轻女人提着网兜进了院子,一进来就径直朝老太太走来:“最近好着呢吧?家里没啥事吧?”一走近,就挽起老太太的胳膊往屋里走,打招呼的功夫,顺带扫了一眼门口的一堆玉米棒子,眉头轻轻皱了皱,
“我刚才在门口看到一堆玉米棒子,咋,你还帮大嫂她们剥玉米啊?!不是我说,家里这么多人,哪里用得着你?”
“你有那闲功夫,享享清福多好,你看人家队长他老娘,人家老太太多会过日子啊,整天啥活都不干,每天捧着一瓷缸子,从村头串到村尾,不是跟这个婶子磕磕牙,就是跟那个大娘唠唠家常,小日子过的不知道多舒坦,哪像你!”
林芬一脸不争气看着自己老娘,“又不是没有那个条件,咱有条件还不知道享福,那是傻!回头大哥回来,知道了,保准说你!”林芬是林母在37岁高龄生的老来女,从小受尽疼爱,也跟林母的感情最深。
当然,兄妹五个里头,也是她运道最好,刚出生的时候还打仗,等她记事,就建国了,几乎没过过什么苦日子,加上打那时候起林家就有林老大的工资补贴,一下就好过了起来,放眼整个公社,比她过的好的,一只手都数的过来。
明明是个乡下丫头,愣生生活成了整个生产队人人羡慕的对象,别的姑娘从四五岁起就要帮家里干家务,林芬就不用,别的姑娘斗大的字不识一个,林芬从小学一直念到初中,别的姑娘到了年纪嫁个庄稼汉,一辈子也就那样了,林芬不是。
她还没初中毕业,林母就早早让大儿子找人托关系帮忙给安排好了工作,等她一毕业就直接去公社的小学当了老师,后来还嫁到公社,相当于是一下土鸡变凤凰,成了半个城里人。
你说别人能不眼气吗?
因着家里就两个出息人,一个老大,一个老小,老太太自然最是看重,不过不同于大儿子离的远,远水解不了近渴,有事也帮不上忙。
小闺女就不一样了,本来母女俩就比一般人人亲,她又离得近,还念过书,家里出点事儿,找人捎个口信,半天功夫就能到家,那分量自又是格外不同,这也是林母一有事就喜欢找小闺女商量的原因。
当然,老太太除了格外疼爱小闺女外,对儿子儿媳妇也没苛待,她本身不是个多刻薄的性子,当初大女儿的事......也是因为实在没有办法,后来老三媳妇一连生了好几个闺女,她除了实在忍不住,偶尔刺两句外,打骂苛待孙女的事儿倒是一件没做过。
就凭这一点,老太太算是四里八乡远近闻名的慈善人,毕竟在乡下重男轻女是主旋律,能做到老太太这份上,真的是不容易。
儿媳妇们也承老太太的情,对她也是发自内心的孝顺!
因着老太太和善的性子,二房三房两家人磕磕盼盼,除开偶尔为点小事起点儿口角外,大体上还算和睦。
老太太乐呵呵的听着闺女的唠叨:“干惯了,闲不住!”说完就一把拉过闺女的胳膊,小声问道,“让你打听的事儿,有消息了吗?”
老太太李二丫,也就是林母,自从前些日子收到大儿子的信,就没安生过,可以说是自打儿子到了成家的年纪还不成家,她就没安生过,原来吧,儿子在部队,好几年都不一定能见着一回,她就是想催,也使不上劲儿。
好不容易等儿子转业到地方,她就琢磨着赶紧给儿子娶媳妇,只是儿子当着那么大的干部,看不上她找的,她也不愿意委屈自家儿子,就这么耽搁下来。
眼瞅着老二家的大孙子都要娶媳妇了,老大那边还没着落,她是日日愁,夜夜愁,本来听老大过年回来那会儿露出的口风,已经有了合适的对象,她还以为今年就能把人领回来,等年底就能抱上孙子呢。
她盼啊盼,结果儿子就给她来了那么一封信,直把她打击的立不住,差点没当场昏过去,等回过神,就赶忙使人把老闺女给叫了回来,母女俩嘀嘀咕咕了一个晚上,旁人都不知道她们嘀咕了什么。
说起大儿子的事儿,老太太眼泪都下来了:“你说你大哥命咋这么苦呢,怎么就.....”伤到哪里去了,连个后都没有。
要说她家老大,那真是没的挑,样样都好,事事都妥帖,就是在这人生大事上面总是不顺,听说早前在部队的时候处过两个姑娘,结果一个都没活下来,都牺牲了......
当然为了儿子的名声,老太太从来没跟人提起过,就连她最疼的小闺女都没提,就怕她一个不小心说秃噜嘴,传出儿子克妻的名声。
村里传出来的那些关于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