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宗遗恨”之李涛
柴荣曾经问兵部尚书张昭,朝中谁可当宰相。
张昭,原名张昭远,后为避刘知远的讳,止称张昭。他的爷爷张楚平是寿张县令,工作勤恳、任劳任怨,颇得政声,朝廷予以嘉奖、升迁,在赶赴长安接受升迁的时候,赶上黄巢之乱,从此下落不明;父亲张直,人民教师。
张昭自幼聪慧,饱读诗书,颇有才气,“庄宗入魏”,河朔地区的编外才子们纷纷前往求职,张昭亦跟随这波求职潮来到魏州,携带着自己的作品拜访了魏州市长张宪,张宪看罢,拍案叫绝,相见恨晚,当即把他用作幕僚。
在“明宗入魏”时,张昭劝张宪拥护李嗣源,张宪却感念李存勖的知遇之恩,对李存勖不离不弃,张昭大哭,辞别了张宪,后来张宪果然被卷进政治斗争而遭到清洗,及时更换门庭的张昭则得以重用。
张昭历事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其中最主要的工作是史馆编修,代表作为《同光实录》、《纪年表》、《庄宗实录》、《武皇以来功臣列传》、《明宗实录》、《周祖实录》,还为李从厚、李从珂、刘承佑撰写实录……而他在史学界最大的贡献,或者说最着名的作品,则是他参与编写了《旧唐书》。
在柴荣时期,张昭还跨界编写了一本军事题材作品,兵书——《制旨兵法》。这部兵书受到了柴荣的大加赞扬,有人甚至认为柴荣之所以能够所向披靡,就跟这本兵书有一定关系。
张昭同样是“四朝老臣”,柴荣相当尊重他,所以在为择相而纠结时,就向他老人家请教。
张昭说了一个名字,却让柴荣“愕然”。因为张昭推荐的是李涛。
李涛,也是位“刘皇叔”式的人物,据说是唐敬宗之后。朱温篡唐后,李涛的父亲担心朱温会对李唐宗室斩尽杀绝,于是举家搬迁,逃进了湖南,到了马殷的地界。李涛的一个堂兄在朱温手下做事,将李涛父子的行踪出卖,朱温下诏将其召回京师,授予李涛河阳县令。
后唐明宗时,李涛逐渐步入中央,并且得到一个平步青云的好机会——成为储君的东宫嫡系,只不过,这个储君是李从厚。
后晋时,李涛成为史馆修撰,并在两场大乱中友情客串:
一场是“张从宾作乱”,当时“治愈大师”张全义的儿子张继祚党附张从宾叛乱,石敬瑭打算族灭张氏,李涛力陈张全义之功勋,终于保全了张氏一族,只杀张继祚一家;
一场是张彦泽作乱,这个稍后会介绍。
后汉建立后,李涛官拜翰林学士,随后便升为宰相。
后周建立后,李涛被迫退居二线,靠边儿站,此君在后周一直抬不起头来,郭威和柴荣都不待见他。
李涛为何在后周混不下去?这就跟那场“萧墙之祸”有很大的关系,李涛选错了边儿、站错了队。
当时,杨邠、史弘肇、郭威等武将集团威胁到了皇权,刘承佑只能寄希望于“舅族群小”,用李邺等人予以反制,两大集团争权夺利,暗流涌动。在这关键时刻,李涛上疏刘承佑,建议把杨邠、史弘肇等人外放,并把朝廷大权交给苏逢吉、苏禹珪等文官集团,借以回收中央大权。
史书说苏逢吉与李涛的私人关系很好,苏逢吉才是这件事的主谋。
杨邠等听到风声后,立刻跑到太后面前哭诉,最终,太后出面制止,怒斥李涛离间君臣,随后将李涛罢相,勒令回家面壁思过。
虽然杨邠等武将集团有惊无险地过了这一关,但最终还是在“萧墙之祸”中惨遭团灭,领兵在外的郭威成了唯一的幸存者。如果当时刘承佑采纳了李涛的建议,那么郭威等人将会死得更快更全更干爽。
这就是郭威和柴荣对李涛颇为反感的原因。
柴荣向张昭询问宰相的人选,张昭首推李涛,令柴荣颇为不悦,阴着脸,用了六个字来形容李涛:“轻薄无大臣体”。
柴荣为什么会这么说?
史籍说李涛“性滑稽,善谐谑”,“为人不拘礼法”,“多谑浪,无长幼礼”。
李涛有个弟弟叫李浣,兄弟俩都是以文采着称。李浣娶了一个大龄剩女——礼部尚书窦宁固的女儿,“年甲稍高”,据说年龄比李涛还要大。婚礼当天,按照礼法,李浣应该领着新婚妻子参拜哥哥李涛。
新娘刚要下拜,李涛抢先一步,先给新娘磕了一个。
李浣当时就惊呆了,惊叫道:“大哥,你疯了吧?新媳妇参拜大伯哥,岂有回礼的(大哥风狂耶?新妇参阿伯,岂有答礼仪)!”
李涛不紧不慢地站起来,嬉皮笑脸地说道:“我不风,只将谓是亲家母。”意思是,我还以为是你丈母娘来了呢。讽刺新娘年龄太大。
把李浣气得够呛(浣且渐且怒)。
人家新媳妇只能是带着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毕竟是部级干部(尚书)的千金大小姐。等都入座后,窦大小姐再次起身下拜,大户人家的小姐,知道规矩。
李涛双手交叉在胸前,又说了句俏皮话,“惭无窦建,缪作梁山,喏喏喏!”
这是歇后语的一种,前半句说的是窦建德(隋末唐初割据群雄之一),后半句说的是梁山伯,各隐去人名的最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