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字,李涛玩了一把文字游戏,他这句话的意思是“惭愧无德,不配做伯”。
李浣差点儿没气死。而吃瓜群众则笑喷了(时闻者莫不绝倒)。
“凡涛于闺门之内,不存礼法也如此”,跟弟媳还这么没正行。所以史书说柴荣因此很反感李涛,并且坚决不让他当宰相。
爱开玩笑,很过分吗?总比“宿醉倡家”的王着要好一些吧。所以什么轻薄谐谑都是场面话,实际原因就是李涛在后汉时站在了郭威、柴荣的对立面,险些置他们于死地。
张昭明白柴荣的痛点,不能拆台,只能给领导搭台阶,“陛下所责者细行也,臣所举者大节也。”抛开细枝末节,咱直奔主题,咱选的是宰相,关乎帝国兴衰,要抓大放小,谁还没点儿缺点呢?
随后,张昭更是直戳柴荣肺腑:
“后晋高祖时,张彦泽虐杀下属张式,李涛多次上疏恳请诛杀张彦泽,强调张彦泽必定会是国患,石敬瑭没有听他的话,结果呢?晋辽大战中,张彦泽勇当带路党,引导契丹大军攻陷汴州,使后晋灭亡;
后汉末年,李涛又上疏恳请解除太祖的兵权,这个就不用多讲了吧。总之,国家危难尚未形成之时,李涛就能预见到,此真宰相器也!所以,臣当然首推李涛当宰相。”
任凭张昭苦口婆心,柴荣就是不为所动,也不愿再跟张昭多废话,撂下一句“甭管怎么说,李涛决不能进中书”就走了。
如果李涛真的当了宰相,也许就会有第三个精准预言——赵匡胤夺权。
只可惜,柴荣终因放不下私人恩怨,至死不让李涛当宰相。
2,“欠世宗一死”范质
范质是位“官二代”,父亲范守遇是郑州防御判官,9岁能作文,13岁就能收徒讲授《尚书》,后唐明宗时进士及第;后晋时被宰相桑维翰相中,提拔为自己的幕僚,后为翰林学士、知制诰;石重贵的“十五将御辽”诏书就出自范质之手;后汉时的诏书几乎全部出自范质,被郭威赞为“宰相器也”;郭威称帝后,果真提拔他当宰相。
前文已有详述,在此一笔带过。
柴荣驾崩当天,急召范质托孤;柴宗训即位,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萧国公。
赵匡胤返回汴州时,范质和王溥刚参加完早朝,正在单位食堂吃早餐(方就食阁中),忽然听到了赵匡胤兵变回城的消息。
“质下殿执溥手曰:‘仓促遣将,吾辈之罪也。’爪入溥手几出血。溥噤不能对。”
范质紧紧抓着王溥的手,悔恨地说“仓促遣将,是我们铸成的大错”。恐怕不仅仅是不辨真伪、仓促遣将的问题。把赵普推荐给赵匡胤的,是他;受赵匡胤怂恿,篡改世宗遗旨,不让王着当宰相的,还是他。
如今,前因后果一股脑地浮现在眼前,残酷的现实击溃了他的心理防线,范质悔恨至极,激动不已,抓王溥的那只手用力过猛,手指甲都掐进了王溥的肉里,以至于流血。而王溥则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吓得魂飞魄散,说不出话来。
随后,凶神恶煞的禁军将士们就把范质、王溥推推搡搡地带到赵匡胤面前。
赵匡胤一把鼻涕一把泪(呜咽流涕),说自己深受世宗厚恩,不敢辜负,只是遭遇兵变,他们非逼着我走到这一步,你说,这可咋整?
这时候,罗彦瑰手按佩剑,厉声说道:“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赵匡胤连忙喝叱,不得无礼于宰相。赵匡胤越是怒斥,罗彦瑰等将士就越上脸。
“质等相顾不知所为,王溥降阶先拜,质不得已亦拜。”
赵匡胤称帝后,对范质保持了最大的敬仰,多次号召朝臣向范质同志学习,亲口誉之“真宰相也”。
大宋建立的第四年(964),范质病逝。赵匡胤等人纷纷表示了惋惜,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然而赵光义却对范质留下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评语——“但欠世宗一死,为可惜尔”。
前文已经分析过赵匡胤集团为“陈桥兵变”所做的种种努力,或者说阴谋,总之,不能识破并阻止赵匡胤篡权,不能算范质的过错,这口锅实在太沉重,而且宋朝人为了维护赵匡胤的光辉形象,也不愿过多渲染范质的无力和赵家班的巨大能量。因此,赵光义的讽刺挖苦尤为一针见血。
你无力阻止赵氏登基,但你可以宁死不屈、殉周啊。
“欠世宗一死”成了名臣范质挥之不去的人生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