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楼下,一群穿着叛军衣服的将士,立即冲到了城楼下。
有几个眼睛好使的士兵,打着火把往下一看,对守城的将军说:“将军,这好像真的就是我们的人!上前跑的那几个,我认识!”
守城的将军闻言,向前伸头一看,真的是自己人。
崔乾祐可是安禄山备受重用的将领之一,守城的将领不敢怠慢,急忙令士兵打开城门。
此时,明月高悬,白色的月光洒在城楼上。
李豫手里攥着烟火信号,掐算着时间。
城门缓缓打开,李豫大喝一声,让人抬着盖着布的崔乾祐的尸体,快速冲入城内。
等到2万大军,完全进入城中之后,天空再次燃起烟火。
守城的叛军们从未见过如此绚烂的烟花,一个个抬头仰望。
等到他们意识事情的不对劲时,早就被之前埋伏在城里的唐军,全部割喉。
深夜,许多叛军守军就在睡梦中,掉了脑袋。
等到天空第一抹鱼肚白升起时,城楼上已经重新插上了大唐的军旗,以及崔乾祐的脑袋。
象征着和平的烽火,再次在潼关点燃。
李隆基登上承天门的城楼上,老泪众横,放声大呼,“潼关又回到大唐的手中了!”
城楼下,百姓齐齐跪倒,高呼,“天佑大唐!”
李豫此时浑身是血的站在将士面前,给昨晚上作战勇猛的人分发财帛。
“陛下说了,只要忠于大唐,有功于大唐的人,一定会被优待!本王,这就给昨晚上作战最勇猛、冲在最前头的人赏赐!”
等把该发的奖励等都奖励之后,李豫看向了另一边一直低垂着脑袋的将士。
这群将士是在开战时,贪生怕死、畏缩不前的人。
李豫没有体罚他们,也没有责骂他们,而是深深地朝他们看了一眼说:“怕死,是人之常情。所以古往今来能够封侯拜将之人,都是勇气可嘉之人。可没有谁天生就是将军、英雄。只要你们有一颗向上的决心,荣华富贵,你们一样唾手可得!”
一席话,说得在场的逃兵,一个个抬起了头,眼里又燃起了斗志。
之所以,要花那么大的心思,去笼络将士的人心,是因为李豫清楚,值此非常时机,能够得到更多将士的拥护,他才能够为后来干大事做准备。
收复潼关,只是平叛安史之乱的开始。
未来的路,依然漫长而艰难。
他必须要尽快培养出一支忠诚于李唐的铁血军队。
潼关再次回到唐军的手里的消息,在一个月后,传遍了整个大唐。
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再次上书李隆基,告诉他,只要坚守潼关不再丢失,坚持一个月左右,大军就会赶来支援。
李隆基看着这些皱褶,喜忧参半。
喜的是,李豫只要能够坚守潼关一个月,长安就有救了。
忧的是,李豫只有2万兵力,能够守住潼关吗。
为了安全起见,李隆基又把长安城内的6万兵力,分给了李豫。
潼关此时,已经有8万兵力了。
李豫没想到,这李老头子的觉悟竟然这么高了,真舍得把这么多兵力给自己。
当即写了一封歌功颂德的奏折,快马加鞭送到长安。
李隆基看完,鼻子一横,“这小子嘴巴像抹了蜜似的。”
另一边,安禄山正在从河北杀过来,想象着自己坐在大明宫的金黄宝殿内,接受百官朝拜的情景,已经开始喜不自胜了。
可是,人还没到潼关,就听说崔乾祐被杀,潼关还丢失了。
他气得差点儿中风。
虽然此时他离中风失明,真的不远了。
“带领唐军拿下潼关的是哪个将领?”
安禄山记得,大唐还活着的、能够有实力攻克潼关的将领不多了。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等人的实力就让他畏惧。
可是,他们此时不在长安啊,就算要勤王救驾,最快也要二十多天才能到,不可能比他安禄山还快。
“回禀大将军,攻克潼关的不是什么将领,而是李唐宗室广平王李豫。”
“李豫?”安禄山震惊。
李豫他认识,他干爹李隆基的长孙,今年27岁。
印象中,这个广平王为人低调,与人十分友善、温和,不像是会打仗的。
加上他的太子父亲李亨,因为多年来处处被宰相们轮番打压,养成了懦弱、谨慎的性格,所以作为李亨的长孙,广平王李豫看起来也是挺好欺负的样子。
安禄山摸着自己的黑胡子皱眉,“这小子,竟然杀了我的爱将,还拿下了潼关?哼,有意思,我一定要亲自去会会!”
算起年纪来,安禄山也算是可以当李豫的爹了。
在他看来,一个毛头小子,何足惧哉?
于是,当日就命令全军开拔,前往潼关,扬言要好好地教训李豫。
李豫将画好的一张张图纸,交给手底下的将领。
该造弓箭的造弓箭,该挖沟的挖沟,该修补铠甲的修铠甲。
十天后,斥候来报。
“王爷,安禄山亲率十万大军来了!”
一听到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