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卖,一个才五文钱。”
“不买就算了,买卖不成仁义在。” 李然笑着说。
王二麻子称赞道:“这话好,李兄弟一看就是有见识的人。”
这话其实是后世才有的,不过王二麻子这个山贼听起来觉得很顺耳。
李然父子带着贵重的指南针,又是短发,穿着破破烂烂、稀奇古怪的衣服,在王二麻子眼里,他们就像那种江湖上神秘的高手。
又走了一阵,王二麻子忍不住问:“你们真要找个地方落脚?”
李国强说:“有这个打算。”
王二麻子试着邀请:“跟我去山里怎么样?山里有不少好汉。”
李然见对方挑明了,也透露了点信息:“不瞒王大哥,我们父子想找个地方安定下来,买几亩地,好好过日子。”
这话让王二麻子更确定了,这父子俩就是还俗的和尚,那指南针肯定是从庙里偷来的。
王二麻子很不屑,冷笑道:“种地有什么好的?我爷爷以前是二等户,被派了个官府的差役,结果家都没了,只能逃到山里。”
李然顺着他说:“那些贪官污吏太坏了。”
“坏透了!” 王二麻子咬牙切齿。
宋朝给官府交税的主户分五等。
不同地方根据繁荣程度,划分标准不太一样。
大概来说,有五百亩地以上的是一等户。五百亩以下的是二、三、四等户。剩下的是五等户,也就是下户。(要注意,有的家庭有几十亩地,但人多,也只能勉强温饱。)
这衙前差役,就是百姓给官府干活。
一开始是从上户里选里正,负责收税之类的事。宋朝初期这是个肥差,能捞钱,后来就成了噩梦,因为要是税没收齐,里正得自己补。
好多有钱的大户,就因为当了里正,最后破产,卖儿卖女。
后来在宰相的建议下,里正这活儿由上户和中户轮流干,而且规定了每个等级出多少人,这样大家分担,不至于破产。
但实际执行的时候就变样了!
官吏把一些百姓编成一组,真正的大户能逃脱,专门坑那些没靠山的。
就像王二麻子的爷爷,以前是二等户,家里有四百多亩地。官差来的时候,不但算田产,还把家里的东西都算上,说这个凳子值三十贯,那个柜子值八十贯。最后一算,王二麻子爷爷成了富户,得去干差役。
结果,这个有四百多亩地的小地主,因为干这个差役破产了,只能带着家人逃走,家里的田产也被村里的大户占了。
封建社会,真是黑暗啊。
……
“前面就是集市了!” 王二麻子指着河对岸说。
这里地势平坦多了,能种的地也多,人也多了起来。
集市今天正好赶集,老远就能听到热闹的声音。
集市附近有个渡口,一艘小船停在岸边。
五个人在渡口等了大概二十分钟,船夫才载着客人靠岸。
这渡船不大不小,装满能坐二十人左右,但坐太满容易翻船。
乘客陆续下船,没多少人,都带着在集市买的东西。
李然有点尴尬:“我身上一文钱都没有。”
王二麻子大方地说:“我来付船钱。”
瘦牛也跟着要上船,船夫连忙喊:“牲口上船要收钱!”
“少不了你的。” 王二麻子说。
船夫认识王二麻子,笑着说:“行,行。”
渡船慢慢驶向对岸,下船前,王二麻子说:“记我账上。”
“您慢走!” 船夫热情地送他们离开。
集市不大,就沿着河边一条街,街道两边都是店铺。
店铺前有一些固定摊位,可以摆摊卖东西,但要交摊位费。
很多卖农产品的农民,选择在集市外面交易,或者拿着东西在街边卖。
下船没走多远,还没到集市中心呢,李然就看到一个卖鱼的。
李然想打听物价,就上去问:“这鱼怎么卖?”
卖鱼的是个老头,口音有点重,没太听清,但猜到李然在问价,笑着说:“就这几条了,五文钱拿走。”
李国强很惊讶,因为那些鱼得有两斤多。
“北宋物价这么低?” 李国强小声说。
李然说:“可能是铜钱值钱。”
李国强对卖鱼的说:“我们再看看。”
老头以为他们嫌贵,连忙喊:“四文钱,四文钱拿走,不能再少了!”
父子俩没理他,加快脚步离开。
四文钱两斤鱼,这和李然印象中的宋代物价不太一样。
王二麻子带着他打的那张狐狸皮,走进街边一个店铺,把皮往柜台上一放。
掌柜的仔细看了看,指着一处说:“这里有点破了。”
王二麻子皱眉道:“我知道破了,被树枝划的。你给个合适的价,我王二麻子和你们没仇,你可别压我价。”
掌柜想了想:“五十文,不能再多了。别人来卖,可没这个价,我是看你的面子。”
王二麻子也没废话,拿了钱就走。
李然、李国强父子又跟着王二麻子去买盐。
山区盐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