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李然打听大户人家,王二麻子嘿嘿一笑:“这集市周围二十里,只有两个大户人家,都姓刘。一个住在上刘村,家主是老刘员外;一个住在下刘村,家主是小刘员外。”
“哪个姓刘的名声好点呢?” 李然又问。
王二麻子说:“上刘村那个还算有点良心,没把乡亲们逼得太狠。”
李然瞬间明白,两家姓刘的都不怎么样,但上刘村那家稍微好点。
李然拱手道:“烦请王大哥帮忙带路。”
王二麻子很热心,把买来的盐扔给孙福和赵六,自己带着李然父子去上游。
孙、赵二人帮忙看着盐,继续在集市卖鸡鸭。
离集市越远,江边的好田就越少,贫瘠的山地多起来。民房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山下,都是土墙茅草屋,生活贫困,人也少。
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这里人口最多,后来就越来越少了。
就拿这个地方来说,下面有几个村子。最繁荣的时候有十多万人,现在顶多还剩八万。
大概走了半个多小时,地势又开阔了,出现一大片瓦房。那都是刘家的房子,最大的一座是主家的,旁边的民房是同族的。
“那就是老刘员外家,” 王二麻子指着大宅说,“他和下游的小刘员外不对付,不过两家祖上是兄弟。”
李然看了王二麻子两眼,心想我一个陌生人,你跟我说这些干嘛?
李国强问道:“我看这里有不少果园,刘家是靠种水果发财的?”
王二麻子笑容变得奇怪:“这几年,光靠种水果可发不了财,还得倒霉。当年官府改了政策,好多人家都不敢接差事儿。刘家有两兄弟胆大,去当了什么长名衙前,得了县官赏识,没几年就发达了。”
长名衙前,就是给官府干活,但和普通的不一样,是主动去的。
他们不算正式的官吏,但又像官吏,不拿工资,长期和官府合作。收税、安排徭役都有他们帮忙,出了事不用他们赔,还能跟着捞好处。
王二麻子继续说:“这个老刘员外,爷爷和爸爸都是长名衙前,和官府关系好得很。他十几岁就当小吏,后来巴结上新县官,成了正式的文吏,还把女儿送给县官做小妾,竟然当上了这里的主簿。”
县主簿,是个小官,但对老百姓来说,那可是大人物。
而且宋代的县主簿,很多是进士出身,或者是学官当的。从文吏升为主簿,得有大官支持,估计除了送女儿,还送了不少钱。
另外,宋代的县主簿,很多还兼任县尉,负责抓贼什么的。要是知县不管事,很多案子也是县丞和主簿审。
税收、司法、执法都管,对老百姓来说就是土皇帝。
李然明白了,他们要找的交易对象,是个退休的县主簿,是这一带让人害怕的豪强。
“要是信得过我,我帮你们看着牛,你们去卖指南针。” 王二麻子说。
李国强拱手道:“有劳了。”
王二麻子指着大宅的旁边:“从侧门进去,别走正门自找麻烦。”
“多谢提醒。” 李然感谢道。
父子俩走了几步,王二麻子喊道:“要是进不去,就跟我回山里,我们那里的人喜欢结交好汉。”
李然转身作揖,没答应也没拒绝。
父子俩来到刘家大宅的侧门,高墙大院,门紧紧关着。
李然说:“盒子不能露出来,上面有厂家信息,虽然是繁体字。”
李国强把盒子塞回背包,问儿子:“只卖一个?”
“物以稀为贵。” 李然说。
一共有六个指南针,都是给亲戚家孩子的礼物。做工好,挺贵的,一个至少值几百块。
正要敲门的时候,李然突然问:“指南针什么时候出名的?”
李国强摇头:“不知道。”
这下尴尬了,万一北宋的时候指南针不出名怎么办?
李国强想了想:“我买的时候,售货员好像说,指南针在唐代就很有名了。还说了句诗,什么针指南北什么的。咦,我怎么记得这句诗?”
李然说:“我们穿越过来后,记性好像变好了。我以前做视频查的资料,很多细节都能想起来。”
“不管了,试试吧。” 李国强说。
其实,指南针在元代才真正有名,宋代的时候还没那么厉害。
“嗙嗙嗙!”
李国强敲门。
过了一会儿,门开了,是个老头。
见父子俩穿得破破烂烂,还有股怪味,老头把他们当成乞丐,马上又把门关上。
没办法,只能继续敲。
可能是把老头敲烦了,门再打开的时候,多了个拿着棍子的仆人。
年轻仆人骂道:“讨饭的滚远点,也不看看这是谁家!”
李国强被棍子逼得退了两步,拿着指南针说:“我们不是讨饭的,我们是路过的商人。这个指南针,是好东西,值很多钱,老刘员外肯定喜欢。”
看门老头和年轻仆人都不识货,更不相信一个指南针值那么多钱。
李然和李国强瞬间从乞丐变成骗子。
年轻仆人举起棍子,恶狠狠地说:“再不走,我就打了!